“標哥慈善秀”當休矣
專欄
作者:王豐斌
標哥近來“風光”不斷,先是高調赴美給流浪漢發錢,隨後出現在遼寧撫順雷鋒墓前,獻上了鮮花以及《紐約時報》等外媒關於他美國慈善之行的報道,緊接著又接受中國全球合作基金會的主席唐納修授予其“世界首善”的稱號,後經媒體披露這不過是一起烏龍事件。
原先隻把陳光標的慈善秀當成一個身邊的笑話,不過爾爾。但是,近來的標哥確實玩過了火,以挑戰公眾情理底線為樂,招搖海外,把淺薄當個性,矮化國人形象,這確實需要潑潑冷水了。企業或個人行善積德做公益是好事,高調行善也無可厚非,但是,凡事皆有度,一味高調博關注搶頭條,動機不純方法不對效果不好,這樣的慈善秀不要也罷。
其實,現代文明社會中,企業做公益個人做慈善都要講價值觀和方法論,公共利益優先的第一原則是必須堅守的,否則,公益慈善就真的變成了演藝行業或行為藝術。在雷鋒墓前,標哥居然發出“給雷鋒磕頭能上頭條”的高論,其公益行為動機確實難以恭維。當下,確實有一些企業投了十萬做公益,可能花費百萬來傳播,本末倒置,公益變成了幌子。還以標哥在紐約的慈善活動為例,合作方紐約救助會的宗旨“給他們(窮人)關注”,最終演變成了“給他(陳光標)關注”。關注標哥也無不可,但是,不能隻是關注到你;更重要的是,標哥應當想想這種關注背後是怎樣的一種社會評價。在某網站新聞中心發起的一項調查中,占投票總數70.3%的網民表示對陳光標的此次慈善行為“不支持”;在支持者之外,另有7.8%的人認為“不好說”。
我想,標哥可能是不看這些社會評價的,隻是一味自我陶醉式的表演;更讓人憂慮的是,標哥慈善秀還引來了一些跟進者、模仿者。讓筆者杞人憂天的是,如果未來媒體上天天都是這些自我中心的鬧劇,會不會讓更多的有識之士遠離公益。因為,公益行為在這種鬧劇中完全消解了應當具有的神聖與崇高、美好與純潔。
走出標哥慈善秀這個話題,眼下中國社會公益實踐領域魚龍混雜,嚴重缺乏社會信任與認同,如何改善?除了機製建設這樣的老生常談之外,我們還是要建立一些最基本的共識框架。比如,如何評判公益活動價值維度?我想,公共利益優先這一條原則是必須的,公益可以秀,但必須以增益公共福祉為前提,同時,針對那些不惜借出位行為來挑戰公知或公共理性的做法應當被質疑;其二,公益行為的社會評價效果需要考量,公益行為要有正能量,做好事卻引發廣泛爭議甚至惡評,這樣的“好事”值得推敲甚至需要摒棄。第三,企業組織或個人做公益當量力而行,要講效率,擇善而從之。同時要有專業化的、科學的方法和流程,現代公益精神最終是要努力促成多對多的、群體對群體的社會關愛氛圍。個體的慈善秀要以群體化的公益自覺為旨歸。
現代文明社會需要公益、需要慈善,但是,行善之前首先應當建立起現代公益價值判斷標準,要有共同遵守的共識底線。一句話,善事善為才是真正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