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從衣食住行開始的生存能力培養——關於家庭環境與親子教育(3 / 3)

2.光補鈣為何長不高

首先,補鈣並不能讓人長高,它僅能使佝僂病患兒骨骺間的軟骨組織鈣化和使骨質疏鬆得到治療。其次,僅僅補鈣不一定會被體內吸收。鈣在體內被吸收有一個前提條件:有維生素D存在,隻有它才能促使鈣的吸收,並向各骨頭沉積。如果沒有維生素D存在,補再多的鈣也隻會穿腸而過。第三,促進孩子長高需要全麵、合理的營養,而鈣隻是其中的一種。如果盲目地補鈣而忽視了其他營養成分的攝入,也是徒勞。鈣的需求量因年齡而異,小學生每天要0.8克,中學生每天要1.2克。平時可多吃一些含鈣的食物,如奶類、豆製品和蔬菜(如芹菜、小白菜等)。一般來講,孩子如果不偏食的話,是不會再缺鈣的。與此同時,孩子在生長發育時要多曬曬太陽,能有效地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這樣,孩子吃進去的鈣就不會白白從體內流走。

3.孩子長高要訣

一個正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小孩子,如果一年內身高增長度在4厘米以下,這表明其生長發育已受到阻礙,應到醫院進行檢查,找出長不高的症結。

(1)檢查的主要內容。

①判斷孩子有沒有先天性的疾病,如果有,要對症治療;

②作內分泌檢查,如果生長激素不足,可考慮給孩子注射生長激素,如果甲狀腺功能低下,也可進行對症治療;

③如果是女孩矮小且排除上述因素,還要檢查看她是不是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如果是的話,可考慮注入雌性激素和生長激素。

(2)長高需注意的方麵。

①營養均衡。在吃的方麵,一般家庭都不會有問題,但需特別強調的是注意營養全麵、平衡,尤其要保證以下幾方麵營養成分的補充:在孩子一天的飲食中,必須保證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入,可以多吃一些魚、瘦肉、禽蛋、牛奶和豆製品等。早餐也不能忽視,最好是吃雞蛋加牛奶。鈣也是必需的礦物質,具體“吃法”前麵已有介紹。維生素也是產生人體膠原組織的必需物質,一旦缺乏,骨骼的生長就會停滯,平常可多吃些水果。

②睡眠充足。對人長高起至關重要作用的是生長激素,其分泌高峰的時間是在晚上熟睡時,因此要充分保證孩子的睡眠,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孩子以不遲於晚10點睡覺為宜。

③多做運動。孩子如果經常參加運動,骨骺軟骨細胞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營養物質,使骨密度增加,可有效地促進身高增長。同時,參加運動後,體內代謝快,食欲就會好些,就能吸收到更多的營養。國內一項研究說,經常參加運動的幼兒,跟很少參加運動的同齡人相比,身高一般要高4厘米至8厘米。

四、幼兒自我救護教育

家長問,幼兒雖小,但生活複雜,難免會遇到一些安全問題,比如火災、觸電、雷電等天災人禍。我們怎樣對幼兒進行對待此類事故處理能力的培養呢?

(一)從小進行生存技能培養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一些良好的習慣或不好的行為都跟兒時所形成的行為模式有著一定的聯係。因此,從小對孩子實行正確的引導,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其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麵都是十分有益的。家長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麵的訓練,使孩子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和具備一定的處事能力,萬一以後遇到災難時能做到臨危不懼,能冷靜地應對一切。

1.要培養孩子適應生活的能力和獨立性

“習慣成自然”,孩子習慣了天天吃巧克力,就會認為每天給他吃巧克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有一天沒有買,反而會認為是反常現象。孩子習慣於清潔衛生,不需要父母提醒,就能自覺掃地、擦桌凳。如果沒有這一習慣,父母要他做,他也會極不情願,漫不經心地應付了事,做做“門麵活”而已。

可見,孩子把那些習慣了的行為看成是自然而然應該做的事情,而把那些不習慣的行為看成是違背自己生活意願的事情。對前者,孩子自然會盡心盡力地去做,對後者,孩子則竭力拒絕,勉強去做也是應付了事。可見,培養習慣是引導孩子適應生活和獨立生活的重要手段。

培養孩子的習慣,父母要做到從日常生活抓起,經常性地去引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是孩子經常接觸且比較熟悉的,如掃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玩具等,也容易被孩子接受。經常性地教育是因為孩子正處於貪玩的時期,精力不易集中,經常提醒才能促進習慣的形成和鞏固已形成的習慣。孩子適應生活和獨立生活的能力正是依靠習慣的培養而形成的。

2.通過遊戲的方式,培養孩子適應多重角色的能力和自立的能力

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一個符合社會要求的初級社會成員,使其在社會生活中擔任一定的角色,並按規範行事。一個人在一生中要充當多重角色,並且往往是在某一時刻就充當著多重角色。比如孩子在家庭關係中既是兒子(女兒),又是祖父母的孫子(孫女),若有兄弟姐妹,又是哥哥(或姐姐)、弟弟(或妹妹)等,每一種角色都有一套權利義務和行為規範。通常情況下,在社會上,角色規範的重要性要比在家庭裏大得多,孩子能否具有適應多重角色的能力,對他能否適應社會生活和獨立生活起著決定性作用。

培養孩子的角色能力,做遊戲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作為一種好方式,不僅在於遊戲容易為孩子所接受,更主要的是,遊戲在孩子的生活中,具有與成人的活動、工作和服務同等重要的意義。遊戲實際上是對成人生活的一種簡單模擬。兩三歲的孩子,正處在學習生活時期,他們極易模仿成人的生活方式和成人的一舉一動,以至於某些穩定的行為習慣都會成為他們學習的範例。比如,父母怎樣對待爺爺奶奶,怎樣對待工作以及怎樣對待子女等,孩子在遊戲中的所作所為對他成人之後的工作和生活將產生很大影響。

3.讓幼兒參與成人生活

四歲以上的孩子,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要求參與成人生活的願望日益強烈。他們拿著樹枝放在胯下當馬騎,呼喊著互相追逐,就像英勇的士兵。他們把幾隻小椅子連在一起,權當汽車,坐上去轉動著手裏的“方向盤”(椅子背),嘴裏還不停地喊著“和笛笛”,當起小司機來。你也許還見到過“過家家”的遊戲,男孩要當爸爸,女孩要當媽媽,桌上的布娃娃就是他們的“小兒女”,他們要照料她吃、穿、洗、睡覺,還要和她說話,給她講故事,一切都做得認真,一點也不亞於父母照料他們的態度(這正是模仿父母角色行為的結果)。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通過模擬活動,他們組織和支配著生活的一切方麵,不僅從中學到了人類生活的經驗,也培育了他們對生活嚴肅認真的態度。父母要充分把握住每一個機會,比如當孩子充當騎兵角色時,就給他講當一個騎兵要具備怎樣的素質和條件,應當遵守哪些規範。當兒童充當司機角色時,就給他們講當司機的條件,講交通規則,講司機的社會作用等。

總之,讓孩子通過遊戲,了解每一種角色所承擔的義務和應遵守的社會規範,真正體會到成人社會生活的意義。可以說遊戲能使孩子學習生活,並引導他們走向生活的未來。因此,父母應注意經常為孩子提供遊戲的條件,幫助他們建立一個遊戲的王國,並積極加以引導,有時可以直接參加進去配合孩子的活動,盡可能地發揮遊戲在培養孩子角色能力方麵的重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孩子的遊戲中,母子之間的遊戲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很大幫助。前人對此有過研究,認為孩子通過與母親遊戲,自然地獲得了基本訓練,從而奠定了日後在社會上自立的基礎。日本評論家安田武夫說,“不在,不在,叭!”的遊戲裏包含著一種旨在培養獨立性的意思。對孩子來說,母親不在身邊似乎產生了一種極大的恐懼感,一會兒看不到母親就“媽媽,媽媽”地哭起來。所謂“不在,不在,叭!”的遊戲,是婉轉地告訴孩子母親不在身邊的一種早期訓練。由於“不在,不在”,母親不在身邊,孩子產生極大的恐懼感,恰好這時“叭”!”的一聲,母親出現了,孩子就馬上產生一種安心感。由於恐懼和安心交替反複,在孩子的大腦裏就留下一個模式,即使母親不在,嬰兒也漸漸地不再產生恐懼感了,自然就培養了獨立能力。

還有一個遊戲:“走得好,走到這裏來!”這個遊戲不單純是為了提高嬰兒的行走能力,而且也是教育兒童依靠自己的力量到達目的地的一種訓練,如果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就有可能在嬰兒的思想中培養出獨立精神,並產生獨立的行為。

4.引導孩子獨立完成簡單的勞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勞動工作也日趨複雜,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就不能僅僅停留在遊戲上。這時,父母要善於引導孩子參加各種較為簡單的家務和田間勞動,獨立地完成簡單的勞動任務,如往不同地方擺玩具,往箱子裏裝廢物,喂魚,喂鳥,澆花草,擦拭窗台和桌椅的灰塵,開飯前擺好桌椅,整理書籍以及照顧年齡小的弟妹等。

進行較複雜的勞動,父母要給予指導和示範。對某些事情,大人可以先做一部分,餘下的部分讓孩子去完成,這種方法要與孩子的積極主動性相結合。在父母進行示範時,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掌握一些基本動作,還要使孩子懂得為什麼這樣做。當孩子積累了許多具體知識時,大人就可以少示範,多提供機會,並逐漸發展到一般指導,直到孩子自覺地、獨立地活動。

5.重視培養孩子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能力

家長要注意從小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分內事,學會自己管理自己,逐漸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例如,讓一歲左右的幼兒練習自己拿小勺子、小碗喝水、喝奶,學會不嗆、不撒。一歲半的幼兒,可以讓他練習自己吃飯。一開始,幼兒可能會撒飯,這屬於正常現象,孩子需要一個學習、適應的過程,隻要父母注意引導就行了。還要逐漸培養孩子自己穿衣、脫衣、刷牙、洗臉,主動收拾自己的東西等習慣。

其次,從孩子身心發展規律來看,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過程中,孩子並不完全處於被動地位,而是有積極要求的。一周歲左右的幼兒已初步意識到了自己的力量,但隻是一種自我體驗。到了二三歲,已能說“我”和“我要做什麼”等。這說明孩子開始對自己的獨立性有了更明確的理解。並且,這時孩子已能自己行動,學會了運用物體的許多典型動作,也開始更多地嚐試自己取得的經驗,嚐試自己動作的力量和效果,獨立活動的傾向明顯的發展。孩子的這種傾向,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因素,父母要予以鼓勵和正確引導。

當然,孩子能力有限,有的動作做得不利索,這是正常的,父母不應剝奪孩子練習的權利。有的父母則不然,看到孩子吃得滿臉、滿身、滿桌都是飯菜,邊吃邊玩,不一會兒飯菜都涼了,一急之下,幹脆奪過碗喂他。看到孩子自己扣紐扣,好長時間扣不上一個,媽媽隻好代勞。看起來,這是很自然的,但它不利於孩子成長。在這個時期,不給他適當的鍛煉,錯過了機會,孩子的依賴感就會越來越強。同時,如果生硬地幹涉或限製孩子的獨立行動,常常會遭到孩子的拒絕,造成兒童的大哭大鬧,傷害孩子活動的積極性。

尤其是到了4歲左右,孩子對父母過多幹涉的反抗更為明顯。因為他們不僅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而且試圖在生活中像成人一樣的顯示出這種力量,因而不願意輕易服從別人的安排和使命,尤其是自己的事,總喜歡自己去做,而不願父母或他人代替。這是一種好現象,希望父母不要把它看成是任性、脾氣壞,而是要抓住孩子的這一特點,把握住這一良機,因勢利導,使孩子盡快掌握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基本技能。

(二)嬰幼兒生存自救知識

中國目前大多數“小皇帝”都存在著極大的依賴思想。他們當父母又不在身邊時,稍遇困難就不知所措。我們現在大力推行的素質教育,目的不僅在於提高青少年兒童的思想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行動能力,也即處事的能力,比如食物中毒、遭遇搶劫、火災、水災、自然災害等突發事變時的應變能力。現推薦閻循、範文編著的《生存指南》作參考,並摘其要者介紹如下。

1.居家生存自救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庭住宅都得到了改觀。與此同時,一些不安全因素也應運而生。比如遭遇盜竊、煤氣中毒、觸電、火災、水患等,都是常見的現象。那麼,當父母上班時,隻剩小兒一人在家或在有家長陪同的情況下,而發生了如上所述的一些事件時,你知道該如何自救嗎?下麵,我們就從預防居家生活的常見現象及其自救辦法等方麵提供一些輔導意見。

由於不少家長都是雙職工,每天都匆匆上班,所以,有時難免會沒時間收拾房間,從而造成家庭生活管理雜亂,比如液化氣沒關緊,造成幼兒因漏氣而中毒;鹽、洗衣粉等易混物品無明顯標記,造成兒童誤食等,極容易使無知、好奇的孩子發生事故。

這就告訴家長朋友,平時一定要將有毒有害的物品放在小兒夠不著的地方,特別是做到水、電的安全,以免幼兒出事。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家長一定要在平常的生活中教會孩子識記一些救護的電話號碼,比如110、119、120等,大人不僅要有這方麵的知識,教會小兒這些安全常識也是很重要的,凡事都不能抱有僥幸心理。

居家生活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隻有形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做到有備無患。

(1)每天查看煤氣或天然氣管道和水龍頭,以免產生裂紋而造成氣體泄漏或水漫寢室,尤其當煤氣快用完時,家長在用熱水將氣罐加熱時,應引起高度重視,因為這是一種很危險的方法,最好不要使用此種方法。使用完後,隨時都記得將總閥關閉,並擰緊,以免好動的幼兒將其打開。

(2)不要將生活用品,如洗衣粉、潔廁精、洗潔精等置於碗廚,以免幼兒造成誤食。

家長如能在上麵貼上標簽那是更好的,這樣可以防止已識字的孩子錯拿。很重的東西不要放在靠上邊的位置,以防止墜落而砸到小孩,尤其應注重刀具、藥品、熱水瓶、滅蚊劑等物品的擺放,一定要將其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

(3)地麵最好使用防滑地磚,以免小孩摔跤。

(4)要給陽台安裝防護網,以免造成孩子發生意外。父母也不要讓孩子在有煤氣爐、電插座等地方玩,更不要讓他們鑽進舊冰箱、大衣櫃或大箱子裏,那樣會使孩子因缺氧而窒息。

2.幼兒誤吞異物急救措施

(1)如果是喉嚨被堵塞,不要手忙腳亂,要用食指和中指慢慢地插入幼兒喉嚨的深處,將堵物取出。或教幼兒將身子蹲下,兩手撐地將堵塞物咳出來。

(2)如果幼兒誤吞魚刺,旁人可以拍打其背部,要盡量使幼兒把腰部伸直。也可以用醋來治療,因為它能軟化魚刺,從而使堵塞物吞入肚中。情況嚴重時,最好是將幼兒立即送往醫院。

(3)如果當嬰幼兒誤吞農藥、水銀、老鼠藥等異物時,不要立即嘔吐,重要的是先使胃中的毒物稀釋,使濃度變淡,然後再嘔吐,也可以吃一些牛奶和雞蛋白後再嘔吐。如果幼兒誤吞堿性物時,比如肥皂水、洗發水之類,就要喝一些用水衝淡的醋,使胃中的毒物中和以後再嘔吐。

3.幼兒常見急症的救治方法

(1)幼兒煤氣中毒救護方法。

家長要打開室內的窗戶,保證通風。讓幼兒仰臥,在其頸下墊一個軟枕頭,急救的人用一隻手扶起病人的下頜,使其頭部盡量向後仰,同時掰開幼兒的嘴,用一隻手捏緊其鼻孔。急救的人深深吸入一大口氣,然後貼緊幼兒的嘴,把氣吹到其肺裏去,直到上胸部鼓起為止。施行人工呼吸要連續進行,不可中斷。有時要進行兩個小時才有效果。時間久了,可以由幾個人輪流操作。

(2)幼兒急性腹痛救護。

幼兒腹痛時應禁止進食、飲水或灌腸,否則隻能促使炎症過程擴散。正確的方法應在幼兒的腹部處放冰袋或涼水袋,然後再將其送往醫院急救,但在運輸途中要避免震蕩及顛簸。

4.幼兒飲食中毒的表現症狀

一些動物性食品、涼拌菜類、奶糕等類食品由於加熱不夠或運輸貯藏時被再次汙染,而在食前又未加熱滅菌造成食物中毒是很常見的。

幼兒一旦中毒,常常有如下一些症狀:惡心、頭暈、頭痛、全身無力、食欲不振、腹瀉、體溫升高等,重者出現抽搐、休克以致昏迷。遇到以上一些症狀時,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應當立即將幼兒送往醫院急救。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教會孩子注意個人飲食衛生,盡量不讓他們買地攤上的一些小食品,少吃煙熏火烤糊焦的食物、少吃油炸食物、不吃醃製和發黴食物等。讓孩子多攝取經過蒸熟、炒熟或煮熟的食物。

5.幼兒用電安全

現代生活中可以說無論做什麼都離不開電,與此同時也就存在著用電的安全隱患問題,如果用電不善,家長本身不掌握或不教幼兒掌握一些用電方麵的安全知識,強大的電流隨時都會給孩子的生存構成巨大的威脅。

(1)幼兒觸電事故的預防方法。

不要接觸電器的帶電部分,尤其應教育孩子在城市中看到電線杆上和建築物上垂下的電線,或是地麵上裸露的電線,要繞道行走,更不能用手去觸摸。家長應常檢查家庭的用電開關、電線、電器等有無漏電、磨損、老化、鼠咬等情況。一旦發現,應及時請專業人員維修或更換。

(2)因用電而帶來火災的防範。

日光燈如果靠近天花板或可燃的材料上,在通風不良、散熱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因熱量增大,溫度升高,往往引起火災。所以,在安裝日光燈之前,要注意清除可燃物上的塵埃,保持通風良好,以確保安全。

有報道說,一幼兒看到電視機起火,情急之下竟用水去澆,結果適得其反。這就要求家長平時應傳授一些常識性用電知識,教會他們遇到此類情況時,應立即切斷電源,這樣電視機會自然降溫,隨即冒煙現象也會逐漸消失。

(3)幼兒觸電的現場救護。

當幼兒不小心觸電時,家長不應慌張,急救者應立即停止電流作用,截斷電源。然後將幼兒移到安全地帶,解開其緊固的上衣及腰褲。在救護人員還沒來之前,應對幼兒進行人工呼吸,直到其病情得以改善,皮膚呈現正常色,出現脈搏,恢複自主呼吸才可以停止對其進行人工呼吸。待其意識恢複後,立即給予大量的熱茶或咖啡。

6.幼兒用火安全

生活中除了處處與電打交道外,幾乎每天都與火打交道。如炊飲、取暖、驅蚊等都要用火,往往就是這些生活用火容易引起火災,因此,家長朋友一定要教育孩子提高防火意識,知道萬一遇火災時如何自救和逃生。

火災是生活中極易碰到的危險,在家庭生活中也是隨時可能出現的。家中一旦發生火災,一般來說報警與救火同時進行。因為火災常常難以預料,若不及時報警有時會釀成大禍。作為家長,如果自身不知道如何應對此類突發事件,又怎樣去救別人呢?所以,家長自身掌握一套救生或逃生的方法是必需的。

(1)家長與幼兒預防火災的主要措施。

為了及時發現火災,最好安裝上火災自動報警器,並準備好水、滅火器等設備。家長用火時,人不要隨便離開,也不要睡著,以便及時發現險情,並加以排除。尤其在點火時不要使用汽油等易燃液體,以免引起大型火災。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在易燃材料多的地方燃放煙花、鞭炮,也不要讓孩子玩那些能導致火災的東西,比如打火機、火柴等。

(2)火災撲救的方法。

火災剛發生時通常較小,平時應教會幼兒一旦發生火災時,往消防部門打求救電話,或馬上大聲呼救、通知鄰居,以求得協助。用水滅火時,應該將水朝火勢蔓延的地方潑去。家長千萬不要驚惶失措,要做出冷靜的判斷。撲救過程要防止煙和有毒氣體的侵襲,為了預防火勢蔓延,可以關閉一部分門窗,但不可全部封閉,以免窒息。

(3)火災逃生方法。

如果使用上述方法未能控製住火勢,應果斷做出盡快逃生的選擇。下麵這些方法在逃生過程中是很有幫助的。

利用避難通道。辨清避難出口、避難用具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及時判斷是否有其他外部避難的可能,應該是樓梯、陽台、欄杆等。如果是大樓,最安全的避難通道是使用外部避難樓梯。

需要指出的是,遇難者千萬不能輕率從樓上跳下去。因為此時由於火焰和煙霧的蔓延,會引起極大的恐懼,此時可將上半身伸出窗外等待救護,或者用水澆濕自身,用手帕或毛巾捂住嘴和鼻子。此時,如果有大量的墊子或被褥,可先把它們丟下去,達到安全厚度後,再從上麵跳下去。也可以把繩子、被單、帶子等連接起來,順著帶子下來。利用被單時,要撕得寬一點,窗簾等棉織品也能利用,在利用繩索時,要用手套或膠布保護手。

跳落場所如有選擇餘地的話,應該選擇可以軟著陸的草坪、樹枝、灌木叢或者水麵,冬天可選擇雪地,如樓層不太高時,墜落到車頂上也能確保安全。

眾多火災事故表明,火災中的受害者很多不是死於火燒,而是死於有毒煙霧造成的窒息。因此,最重要的是應該及時發現火災,根據煙霧狀況和通道馬上開始避難行動。處於濃煙中時,除了上述用手帕捂嘴外,應朝著上風處蹲下身沿牆壁邊移動邊尋找出口。如果沒有通道,那就隻好以最大的努力盡快逃出。

如果身上著火,此時千萬不要驚惶失措,東奔西跑或胡亂撲打。因為奔跑時形成小風會使火燒得更旺,同時跑動還會把火種帶到別處,引著周圍的可燃物;胡亂拍打,往往顧前顧不了後,在痛苦難熬中,一旦支持不住,癱倒在地,就會造成嚴重燒傷,甚至喪失生命。正確的方法是,當身上著火時,首先應該設法脫掉衣帽;如果來不及脫,可以把衣服撕碎扔掉。此時若依然來不及,可在沒有燃燒物的地方倒在地上打滾,把身上的火苗壓滅;如有其他人在場,可用麻袋、毯子等把身上著火的人包裹起來,就能使火熄滅;或向著火人身上澆水或幫著將燒著的衣服撕下,但切不可用滅火器直接向著火人身上噴射,以免其中的藥劑引起燒傷者的傷口感染。

7.幼兒外出交通安全

應教育孩子盡可能地走人行道,在非人行道上行走是危險的。不要翻越護欄,突然翻越護欄會給機動車造成麻煩,並危及自己的安全。兒童不能單獨上街,必須由成人帶領。

橫穿交叉路口,突然衝上馬路,穿越公路,通過車道以及在路上遊戲等等極易造成行人與汽車衝撞而喪生。特別是在禁止進行處穿越馬路,無視信號等,都是導致事故的重要原因。

家長應教會孩子識別交通路標、指示、警告標誌、禁令標誌等。比如左右拐彎、禁止通行等。

8.幼兒防盜、防搶

小偷選擇行竊的場所一般是兩類。一是人員眾多擁擠,流動性強、容易很快逃離的地方;另一類正與此相反,是那種偏遠、人少的家庭。最好不要將幼兒一個人放在家裏,以免遭竊時毫無辦法。

小偷一般不將盜竊錢財的目標放在孩子身上,因為他們手裏沒錢。當家長帶孩子外出時,一定要好好看管孩子,不跟他散開,以免一些不法分子因搶不到錢財而產生報複心理,比如將孩子拐賣或作人質等。為了孩子的人身安全,在外出時,家長一定要看好自己的錢物和孩子,千萬不能讓孩子單獨行事。

9.地震災害應對辦法

盡管幼兒遇到地震災害的幾率很少,但是家長和孩子都應做好如下一些準備。

(1)學習抗震知識,學會必要的自我防護和救助他人的措施。

(2)檢查房屋是否合乎抗震要求,加固薄弱部位。

(3)準備一些脫水食物、飲用水和衣服,以及急救藥箱、手電筒、電池等物品。

(4)熟悉自家地勢,以便當地震發生時,能知道迅速逃離和就地避震這兩種方法哪種更妥當。

(三)幼兒戶外活動意外救護知識

戶外生存環境複雜多樣,千變萬化。如到動物園、植物園或郊區遊玩,參加各種組織活動,如夏令營、春遊等,有時孩子可能是跟父母同行,有時父母不在他們身邊。而戶外活動尤其是到野外去活動往往也會遭遇到自然界各種嚴酷的環境條件,如可能迷失方向,要尋找水或食物,或碰到獸類的襲擊等。遇到這些情況,如果孩子們早有心理準備或掌握了有關擺脫險境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必備的生活用品或工具,就有利於自己逃生。

1.基本常識

(1)教幼兒學會使用自救工具。

這裏指的工具包括很多,如地圖、指南針、繩索、刀具、火種及照明工具。這些在孩子戶外活動時是很能派上用場的。比如在沙漠、森林迷路時,他可以拿出地圖或指南針查看路線。如果孩子不會時,其跟隨人員應作指導。

(2)幼兒必備的裝備。

在孩子出門前,家長應幫孩子將行包、睡袋、衣服、雨具、鞋子、食物、藥品等都準備好,以便孩子碰到困難時有備無患。

2.幼兒應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識

大自然是變幻無窮的,隻有當孩子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識時,才能有備無患。家長朋友要在孩子開始識字或記憶時教授他們一些自然知識,比如方位、雲、天空、聲音和氣味等。如有知識準備,孩子有困難時,就可能具備一定的自救能力。如孩子會識別方位,他就能正確地判別自己所處的位置,然後再一步步自救。

3.戶外活動中的注意事項

孩子在準備參加戶外活動時,首先身體必須是健康的。其次,要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眾多事例說明,在旅行或探險中遇到困難時,意誌和信心是戰勝困難、擺脫險境的最根本保證。因此,家長平時就要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意誌品質,保證在旅途中具有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既然孩子是出去活動,那麼家長就得叮囑孩子要保護自然生態,不要隨意踐踏花草、隨地亂丟棄物品,更不要因為自己的失誤而造成山林火災。

4.野外露宿

在老師或家長的帶領下,可以讓孩子參與一起搭建帳篷,這樣既起到傳授經驗的目的,又充分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比如如何給繩索打結、如何固定釘子、如何捆綁等,這些都可能給孩子帶來良好效果。

戶外活動包括的範圍很廣,隻要孩子具備一定的自然認知能力、自我保護能力或相關能力,相信孩子一定能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