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好話沒說”
這大概是華人爸爸的特點吧!我們很少從父母口中聽到鼓勵的話語或正麵信息。到了自己為人父後,雖然知道孩子需要鼓勵,但總是說不出口或不知如何表達。
“如果我一誇獎他,他的尾巴就不知翹到哪裏去了,他們就會自滿自高,不求上進!”“誇獎孩子像是討他歡心,我為什麼要拍孩子的馬屁?”
“對孩子的要求需不斷提高,他們才會繼續努力。如果稱讚他,他就會爬在你的頭上。”
大抵我們都聽過以上這些荒唐、錯誤的理由。孩子需要我們的肯定,尤其是來自父親的微笑、讚許,拍拍孩子的肩膀,告訴他,“做得很好”,“我很喜歡”,“爸爸以你為榮”。縱使說不出好言好語,至少也該給孩子一個點頭的示意吧!
如果鼓勵的話要說得合宜,就要抓住機會,在孩子最渴望得到認同的時刻說一句,這如同為孩子及時注射一劑強心針,威力無窮。也許我們都曾經鼓勵稱讚孩子,隻是每一次的讚賞相隔太久。試試看,誠心地讚賞一兩句,接著就會說得自然了!
釣魚與買魚
“送你一條!剛剛釣上來的,沒有更新鮮的了!”我的朋友用紙包著一條魚遞給我,“這是我與父親一起的收獲!”他滿臉笑容地說。
“謝謝你,我沒有釣魚的耐性,再者,還要有談得來的同伴,不然一直等魚上鉤會很無聊,時間很難打發。”這是我切身的經驗。
“難得你可以和你父親偶爾垂釣,真好。”我很羨慕。
“不是‘難得’,我們每個星期一都一起去,從我小時候開始到現在,一直沒中斷過。”他立刻修正我用“偶爾”的字眼。
“可是你們有那麼多話可談嗎?”我話一出口就知道自己是多此一問。“難怪你父親對你有如此大的影響力!”我趕緊加上一句。
我們在孩子身上如何能有影響力?許多家長認為有權威就有影響力。中國人愛用權威教育子女,有的甚至是“鐵腕專製型”:“我說什麼,你就做什麼!”這種高高在上的態度不但為親子間豎起高牆,更會使他們對你避而遠之,甚或持對立態度。
另外還有很多不健康的權威表達,如:
“我吃的鹽比你過的橋還要多”的經驗型;
“錢是我賺的,你就得聽我的”的主人型;
“你肯聽我的就有好日子過”的脅迫型,等等。
這些以操控、威逼利誘等方式“激發”孩子的教養方式,對父子關係絕對弊多於利,尤其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這樣的權威式鎮壓,很容易產生我們萬萬想不到的巨大反彈。
毫無疑問,建立在關係上的權威才能持久,更能在孩子生命中不同階段發揮影響力。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孩子是因為親情和信任而尊重父母,並不是基於恐懼。子女與我們能有朋友的關係,豈不是每個父母的心願嗎?
我想,也一定有人會反駁:
“那父母的權威何在?”
“要如何教導長幼有序呢?”
“如果孩子沒大沒小,甚至爬到我們頭上……那怎麼辦?”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厘定界限,但不是指尊卑的界限,而是合上帝心意的次序(他是家庭設計者),讓他們曉得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捫心自問,我們真的希望子女對我們畏懼而不是敬重嗎?再說,權威不是基於從上而下的指令,毫無協商餘地,乃是能夠影響孩子、不堅持己見、態度坦承,並且當我們錯了,就勇於承認錯誤及不足。
帶著朋友送的魚回到家,我心血來潮問兩個兒子:“你們願意跟我去釣魚嗎?”
“太無聊了!你幹嗎要這樣做?”他們異口同聲地說。
他們是覺得釣魚本身枯燥?還是他們不願意與我結伴同行?他們是跟我這個老爸沒話好說?還是嫌棄我沒好話說?
“你為什麼不去市場買魚?你不是老說時間不夠嗎?”小兒子回應著,並且給我一個臭臉孔。
沒時間的爸爸
“我太忙了,沒辦法安排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回到家,我已累得什麼也不想做……”有些家長有錯誤的觀念,認為與孩子在一起的“量”不夠,隻好嚐試以“質”來彌補,很多“親子專家”也建議“重質不重量”,雖然聽起來蠻合理,但孩子希望的是父母能在身邊,那是他們最需要的“安全感”。事實上,隻有在我們花時間與孩子相處的時候,父子間的感情和關係才有機會成長,而隨著他們長大,我們還能夠與他們建立起如同知心朋友般的友情。
我們也必須持之以恒地為此努力,例如,我們需要告訴老板、客戶或朋友:“對不起,這個周末我要參加兒子的球賽”,“我今晚要去看女兒在學校的表演”。每一個孩子心裏都渴望父母(尤其父親)能親眼見證自己的努力和榮耀,因此,在一些場合裏,父親的出席會讓孩子感到無比的驕傲和欣喜。這是一份無可替代的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