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家庭主婦而言,預備三餐是很花時間精神的,尤其是晚餐,很多人會在一天的開始就盤算了。至於男人,提到晚餐通常隻會說:“什麼時候吃”,“今晚吃什麼”。然而,有心的爸爸雖然不必親自進入廚房準備,卻也會為晚餐營造氣氛及準備幾道“菜”,這幾道“菜”就是“話題”。
我不是要吹捧高級餐廳的氣氛(音樂、燭光與較好的餐具),隻是,氣氛確是要刻意營造的。這是屬於我們的家,為什麼不培養一些全家人引以為傲的傳統氣氛?例如,今天讓某人談談新聞,讓某人來解說一下某個球隊或音樂,又或介紹一些時髦的玩意兒。當老幺可以自由發表他的“宏論”、愛美的女兒談談想改變的新發型時,沒錯,一屋就能載滿笑聲!另外,父親也可以預先準備一些話題,例如:新聞、政治、體育甚至財經,也許孩子還聽不懂,但孩子能借著這些題材,擴展自己的眼光及學習範圍,從中有所獲益。隻是,父親千萬別唱獨角戲,要嚐試安排家人和孩子發言的機會,不然就會變成讓大家覺得枯燥的個人演講。我們也無須擔心江郎才盡的危機,隻要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管道和平台,彼此信任,話題就自然源源不絕。
一天下來,孩子和妻子一定會發生或遇到很多事情,雖然可能都是些雞毛蒜皮的瑣事,但聰明的父親會懂得鼓勵他們分享,主動詢問,微笑地點頭,專注的眼神,都能流露一份關心之情。“今天發生什麼事?”這並不是一句很好的開場白,我們可以更有技巧地表示自己對家人的興趣,例如:“昨天你說你的朋友……後來呢?”父親應該記著上一次的談話,然後繼續跟進情況。同時,我們也要有基本的禮貌,當妻子和孩子發表意見或討論事情時,切勿插科打諢,或以嘻笑態度麵對,很多男人會在不經意中對妻子、孩子的見解與看法流露出不尊重的態度,例如:“你懂什麼!”“才不是這樣!”“不知道還亂說!”……這些都會立時打消他們願意分享的心。
若是經濟許可,可以在晚餐時間討論下一次想到哪一家餐廳用餐,把全家外出吃飯當做是計劃家庭旅行般討論,這不是蠻有趣且會引起大家興奮的議題嗎?做父親的也可以問:“下一次我們若要再去烤雞店,你們想點什麼食物?”又或:“我下次要吃……你們要吃什麼?”
老一代的人說,“食不言、寢不語”,認為應該專心吃飯,在餐桌上不要多言多語,以免口沫橫飛不衛生,而且也認為這是沒有家教的表現。從養生的角度來說,這話不無道理;然而,從家庭和諧相處的角度來看,則應該多爭取機會,多鼓勵孩子分享生活情況、學校的事情及所結交的朋友,尤其在餐桌的融洽氣氛下,這類閑談最容易增進彼此間的感情。
話說回來,請父母不要對孩子說的話有過度反應,或妄下判斷,或貶斥當中涉及的人和事,隻需做一個聆聽者,這是一個享受天倫之樂的時間,而不是批判大會。當然,不是隻在餐桌上才聆聽孩子的心聲,父母也要懂得從生活細微之處觀察孩子的心境,為他們做適時、適度的疏解開導。
3.專心享受晚餐
有人說,中國人不會享受生活,這說法有點不夠中肯,不過也的確有不少男人把晚餐當做例行公事,急於完成。“我們從小就是這樣吃飯的!”這是許多男人的借口。
如果我們選擇狼吞虎咽、速戰速決的吃飯方式,又怎能期望家人會享受與我們一起的用餐時刻呢?
要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各樣食物,還要避免分心。
“昨天下班後,我一直打電話到你家,都打不通。”我告訴朋友。
“你有急事嗎?”他問我。
“沒什麼要緊的事。大概是你們家的電話在占線中?”我問。
“不是。那是因為吃晚飯的時候,我家的規矩是不接電話,好讓全家能好好享受在一起的時間。我們的孩子也會告訴朋友,吃飯時不方便通電話。”
我們教導孩子要專心吃飯,不可以邊吃邊玩,也不能東奔西跑,可是,我們又是否專心與家人一起享用晚餐呢?我們是否心不在焉?又或是任由其他事情打斷及影響我們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孩子不會為此抱怨,隻會從我們身上學到:與家人相處並不是特別寶貴和一件值得珍惜的事。
麵對青少年孩子的“沉默”、“沒有任何話題好溝通”,許多父母都會有很大的挫折感。家長好心問起幾句,往往隻得到短得不能再短的回應,有時還會加上一張“臭臉”。在這樣的“折磨”過程中,就要好好把握一起吃晚餐的時間。不論如何,青少年的孩子最期望父親能多聆聽自己說的話,不濫用權威,今天許多父親都需要學習以“現代父親模式”——“耳聽口頌”,在餐桌上與子女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