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不缺席的爸爸(2 / 3)

“好了,好了,等你們有了自己的孩子時,你也會如此嘮叨的。你們知道什麼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嗎?就是千萬不要好逸惡勞……”我不願放棄任何教育孩子的機會。

可是,孩子的反駁難道毫無道理嗎?我們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給了孩子許多有形無形的壓力?我們不僅要求他們要達到某個成績水平,還要精通某種樂器……我們一再強調自己的價值觀,希望孩子能完成我們自己在學業、工作上的心願。一言以蔽之,我們就是希望孩子能達成我們的期望。

讓我們花點時間思考以下幾點好嗎?

●孩子心目中的爸媽,是輕鬆可親的?還是不斷要求他們,常常不滿意他們?

●若少一些課外活動,多一些與父母共聚的時刻,孩子會更幸福快樂嗎?

●我們是否常常認為孩子浪費時間,並且隻能參與對課業有利的活動?

●我們是否了解孩子的潛質、性格與興趣,然後因材施教?

●我們曾否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中做客,並試著了解這些朋友的家庭背景?或是希望孩子隻與功課好的同學來往?

●我們的孩子會認為我們在歧視別人嗎?

●在我們的言行中,孩子是否看到待人以誠、尊重他人及扶助弱小的生命素質?

洗手間的小男人——教兒子刮胡子

星期天一早,我推開洗手間的門,看見小兒子站在鏡子麵前,雙手沾滿刮胡膏。

“你怎麼起得這麼早?”我問兒子。他一臉尷尬,支吾其詞。

“很好啊!我相信你會喜歡用這種新式的刮胡刀。”看著洗手台上新開的刮胡刀,我猜想兒子正要嚐試使用。這是他母親在附近商店減價時,買給家中男人用的。

他結結巴巴地說:“我想……試試……看這個會不會比電動刮胡刀好用……”我看見他不知從何入手的狼狽模樣。

許多父母不懂得如何與青春發育期的孩子溝通,隻看著孩子的身材、外貌、性情不斷改變,卻不知如何打開話匣子,更遑論能給他們一點經驗的分享和幫助,最後便幹脆讓孩子自己去摸索算了。

坦白說,雖然我身為醫生,但當自己的女兒在發育時,對某些女性敏感的議題,也常會覺得不好意思,不知該如何啟齒。

記得有一次我問妻子:“她怎麼不下水跟朋友一起遊泳?”妻子說:“她已經不是從前的小女孩了。”

又有一次我問:“為什麼女兒今天的脾氣那麼大,動不動就不理我?”妻子使了一個眼色,使我恍然大悟,原來女兒的情緒已開始受經期影響。

我曾經對女兒說:“在你‘那個’要來之前,預先吃一些止痛藥,可以緩解身體的不舒服。”我很別扭地說完後才發現我能輕鬆地指導病人,卻不能自然地與女兒談論這些“女人的問題”。

站在鏡子麵前,兒子仍然不知所措地玩弄手上的白色泡沫。

我問他:“我可以指點你一下嗎?”他沒有拒絕。

“你可以先把這些白色泡沫塗在臉上,洗淨雙手後,就開始使用刮胡刀。”我示範給他看。

此刻,我看見鏡子裏有一個靦腆的小男人和一個忍著笑意的大男人。

“下一次,你隻要把泡沫放在左手,塗在臉上,再用右手拿著刮胡刀,小心刮就好了。”他聽了我的話後,開始對著鏡子,這裏一刀、那裏一刀地刮著。

“兒子,我可以再說一句嗎?”我小心翼翼地問。

“我建議你從左到右,壓緊臉皮,一刀刮過去。”我補了這句後,覺得自己有點嘮叨。

“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手勢順熟後,你一定會覺得這比電動的舒服得多,而且還有一股香味,女生都愛喔!”我故意加了後麵這句。

鏡中的他向我扮了一個鬼臉。

時光仿佛倒流,那不正是30多年前的我嗎?

“兒子,我們家的男人胡子都長得不密,但還是保持幹淨一點比較好。”

我指著他耳朵前麵的鬢毛說:“這個不要過長,看起來臉就不會太長,臉部特征也會更明顯……還有,女孩子比較喜歡呢。”我又忍不住給孩子提點。

“爸!我知道現在的女孩子喜歡什麼啦!”兒子似笑非笑,再沒好氣理會我。

不少家長在孩子青少年期時,摸不著他們的心,以致帶來許多誤解,更可惜的是,父子間因而逐漸疏遠,不知不覺變成同居房客。遇到這種景況的父母不要氣餒,也不要嘮叨,更不要發脾氣,如果我們抓住機會,多接受孩子的觀點,放下我們的身段,嚐試以朋友的態度來溝通,我們一定能恢複昔日的親密關係,並且能繼續陪伴他們麵對那些我們早已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