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知錯能改的爸爸(2 / 3)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應付壓力的本領也千差萬別,盼望我們都能從我這位朋友的經驗中得著啟發,盡快學習調整,幫助孩子走過這段邁向成長的路程。

事實上,孩子本身隨著年紀的增長,會遇到很多自己也不明來由的困擾,本來就需要很多調節與適應;若是移民的孩子,再加上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無疑就像處於壓力鍋裏,四麵受壓且無處宣泄,對移民的孩子來說,在學校裏,他們的亞洲臉孔、身材、說英文的口音,都會在學校成為被取笑欺負的素材,這些也都是他們的壓力來源。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身體的成長及情緒的變化都給他們一種不自在及別扭的感受,這是一種難以分訴的壓力。此外,父母對自己的期望、申請大學的成績、與異性的相處、同學之間的比較都使這些年輕人難以應對;倘若父母之間的關係不和諧或婚姻破碎,就更讓他們不勝負荷。

適當的壓力可以幫助人成長,提升人的智慧,然而,我們必須先懂得如何處理壓力,當壓力過重、力不能勝時,也要能找到排遣及舒緩的方法。父母要注意孩子的狀況,適時提供開導及幫助。我們可以如何做呢?

家長應留意孩子的生活作息、飲食、體重、行為、思維模式及情緒變化,這些都是他們是否正麵對壓力的警訊。若孩子的情況已超越父母能處理的範圍,就必須盡快尋求專業的輔導及治療,這絕對不是丟臉的事。

父母也要學習易地而處,體會孩子的壓力,切勿用“你怎麼連這樣一點壓力也不能承擔”這種嘲諷或責備的話語來“激勵”孩子,這隻會更添壓力及傷害他們的自尊。

孩子是多麼渴望父母親能給他們無條件的愛與忍耐,“孩子無論成功或失敗,平穩或是跌倒,我們都要無條件地接受孩子”,這是我們常常需要被提醒的。不是我們不要對孩子有要求、有期望,而是需要理性評估孩子的狀況,別對孩子有超過他能力的期望,若孩子的能力與父母的期望有距離,當他們達不到既定標準時,就會認為自己是失敗者,甚至一無是處。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但不能從失敗中吸取任何經驗,反而恰恰證明自己的無能。聰明的家長會小心不給孩子壓力,不否定他們的價值,更不會以負麵言辭代替愛的言語,使得孩子感到無奈、自暴自棄及喪誌。

每個孩子麵對錯誤的態度、承受壓力的程度,以及在挫折中的掙紮,都因人而大有不同,有的孩子能樂觀麵對失誤,積極尋求改善後繼續前進;有的則會消極放棄、逃避挑戰,這類孩子格外需要時間及空間,也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幫助。父母需要有愛與忍耐適應不同孩子的需要,了解他們的個性特質,從而幫助他們調整觀念,設定適合他們的對策。

基督徒父母更可用上帝的應許鼓勵孩子,這能安定他們紊亂的心靈,實在是治本的減壓方法。若我們能將自己的經曆與孩子分享,我們是如何學習把難處、重擔和壓力交給上帝,而上帝怎樣聽了我們的禱告,如何信實地供應及帶領我們,這些都是最有力量的見證。父母最好能與孩子一起禱告,把他們的處境交托給上帝,並讓孩子知道父母會不停為他們禱告。另外,有些孩子經曆信仰的掙紮,甚至懷疑上帝的存在,可是卻不敢與父母溝通,所以,父母要格外留心他們的屬靈情況。若孩子不想上教會,拒絕參加教會的活動,父母要以朋友的關係幫助孩子走過這段信仰動搖的黑暗時期。

在廚房裏,用壓力鍋燉湯、熬骨確是方便的選擇;但我們絕不希望看到孩子燜在生命的壓力鍋裏!願我們都能引導孩子,以健康的方式處理壓力。

知錯能改的爸爸

“你現在以我為榮了吧?”當二女兒獲得一份高薪厚職時,跑到我身旁,興奮地抱著我。雖然她的母親已經預先告訴我,但我還是裝出非常驚訝的樣子。然而,真正使我驚奇的是,我的女兒竟然如此一再重複地問我。

“我不是一直都稱讚你、鼓勵你嗎?”我硬著頭皮,很正經地回問她。

“哎呀,爸,你隻是每一次都囑咐我:‘要好好努力,盡你的本分!’”她故意模仿我的口吻與神態。

“這不是說我還沒達到你心目中的期望嗎?”這個女兒竟然如此“諷刺”及“反駁”她的老爸!盡管如此,我還是很高興,因為這表示她認為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夠好,以致可以出言戲笑。我這身為父親的,能得著女兒這樣的提醒,心裏覺得是忠言卻並不逆耳。

“I am sorry!(對不起!)爸爸的意思不是那樣,但是讓你有不好的感受,這是我要改善的。”我把她拉近身旁,用我的臉摩擦她的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