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說的蘆芙葒(1 / 1)

小小說的蘆芙葒

侯德雲

芙葒說:“我是一個糊裏糊塗的人。”

真的嗎?

15歲,他糊裏糊塗考上了一所師範學校。畢業後,又糊裏湖塗來到一所偏遠的山村小學教書。緊接著,他糊裏糊塗地愛上了文學。

一場大霧之中,他獨自一人,糊裏糊塗爬上了塔雲山。霧散時,他坐在山頂向下一望,驚出了一身冷汗。

芙葒說:“我覺得,人在有些事情上糊塗一點是好事。如果對任何事情都看得過分明白,反而會弄得束手束腳,裹足不前。”

這哪像一個糊塗人說的話。

我由此斷定,芙葒是一個聰明的糊塗人。

芙葒的聰明在讀小學的時候就已經初露鋒芒:為了向同桌的女孩子表達自己的好感和友情,他把人家的小辮子綁到了桌腿上;想當又當不上“紅小兵”,怎麼辦呢?他用嘹亮的哭聲逼著母親到破廟裏弄了一塊“老爺紅”,纏到脖子上,假裝是紅領巾……

愛上文學以後,芙葒變得更聰明了。每一次伏案寫作,他都要準備一瓶好酒放在身邊,寫得順手了,一高興,端起酒瓶喝一口,說是“鼓勵一下自己”;寫得不順手,一生氣,也要端起酒瓶喝一口,還說是“鼓勵一下自己”。就這樣鼓勵來鼓勵去,常常,一篇文章沒寫完,他就爛醉如泥了。芙葒的芳鄰陳毓悄悄地告訴我,有一次醉酒後,他的屋子裏闖進了一隻美麗的小狐仙……

芙葒把小小說寫出了名堂之後,他的聰明就有了些“絕頂”的跡象,連侯德雲都感到有些吃驚。那一天,他和侯德雲並肩走在鄭州大學的校園裏,一個年紀很大的人,衝過來緊緊握住他的手,激動了一陣子,說:“蘆老師,你的《二姑給過咱一袋麵》,寫得太好了!”他愣了一瞬,笑了笑,很謙虛地說:“不好不好,人家侯德雲的《一隻鳥》寫得才叫好呢。”

芙葒是一個很有生活情調的人。他幽默風趣,善於自嘲。他的聰明決定了他什麼時候應該糊塗,他的糊塗又把他的糊明映襯得閃閃發亮。他從生活中學會了怎樣生活,又從寫作中學會了怎樣寫作。他從來沒有刻意追求過什麼,“一切都隨緣而行,喜歡了就去做。寫小小說也是這樣。”

芙葒的小小說,我幾乎每篇都認真讀過。讀過以後才知道,我為什麼會喜歡他。就像我喜歡蒙田和梭羅一樣,我喜歡他的哲學頭腦。他的小小說是生活哲學的一種形象化的委婉表達。

美國學者寒哲先生說過這樣的話:“真正的作家其實都是哲學家。”我讚成他的觀點。

從芙葒的作品裏,我看到了一個生活哲學的研究者所應該擁有的素質:1、他是靠直覺而不是靠推理來獲得思想。2、他麵向痛苦和絕望的個人,探討生命的意義。3、他把讀者帶到自己的靈魂深處,與讀者分享他的生活體驗。4、他企圖理解生活,並暗示人們應該怎樣生活。5、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大眾性、深刻性和現實性。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解讀芙葒的作品。

《一隻鳥》:一個退了休的法官為了良心的安寧,放飛了一隻叫“阿捷”的鳥。他不知道,他的這一舉動,又一次奪走了“盲眼老人”的“兒子”。芙葒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方式的利己,都會對另一個心靈造成傷害。

《大哥》:換一個位置,比如,來到城裏,“站在立交橋上”,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我們也許就會像“大哥”那樣深刻地領悟到,我們曾經孜孜以求的東西,其實是那麼無聊。

《三叔》:“三叔”幫助“家旺”,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一個人,突然失去了強有力的對手,他同時也很有可能失去生活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有時候,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幫助,裨上也是對自己的幫助。

《死亡化驗》:對各種各樣死亡方式的目睹,都會使我們在一瞬間改變對生活原有的看法。這樣的體驗我有過很多次,小說中的“男人”和“女人”也體驗到了這一點。

《守望》:生活中似乎並不存在真正的不幸。在這裏,“小油匠”的不幸,卻成了“長武”最美好的渴望。

《平衡》:我們要謹慎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包括做一件好事。並不是所有的誤會都需要解釋,對於“小王”來說,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釋。去做一件壞事吧,它會化解你心中的委屈。這些,都是《平衡》對我們的訴說。當然,它訴說的還不止這些。

不需要再解讀下去了。芙葒所有的小小說作品,都是從哲學的視角來看待生活的,是哲學對生活的愛撫和親吻。

芙葒說:“我寫小小說,幾乎不受什麼約束,也向來沒有什麼章法。完全是憑著一進的感覺隨心所欲地去寫。”

這是對的。所有生活哲學的傳播者,蒙田、梭羅,都是“憑著一時的感覺”來發言的。然而,這“一時的感覺”,卻是來源於長久的生活的積澱。

感謝芙葒。他讓我們看到了小小說的另一種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