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哥》比肩而立的還有一個《三叔》,這篇小小說曾經在我們編輯部引發了一個小故事:今年第二期《小小說選刊》選載此文時,我有感而發,自告奮勇,寫了五百字的評點,自以為摸到了《三叔》的脈搏,歸結為“窩裏鬥”又一例。不料主編看了評點頗為不滿,當麵向我指出評點缺乏認識深度,沒有看出作品的複雜性,把三叔這個人物簡單化了。我反複端詳,自我感覺仍然不錯。需要說明的是,主編很少對“寇子評點”提出非議,自忖作評是嚴肅認真的。爭辯時,主編一語中的:你寫的評點最大謬誤,就是用你自己的人生哲學去套三叔的人生哲學,你不覺得這樣好鬥的人物也是曆史發展的一種動力嗎?我聽後細細思量,感到不論從哪個角度看三叔,都不失為農村的精英人物。遂對評點做了改動,特意指出三叔以德報怨,幫他的對手家旺東山再起。其實這一筆忽略不得。遺憾的是,這樣難得的題材和人物,蘆芙葒沒能充分展開,似乎少了一個兩個重要情節,特別是圍繞著“鬥”字展開矛盾衝突的情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內涵,以作者的功力,本來是可以把它寫得再豐滿厚實些的。
文學圈內說死亡和愛情是永恒的主題。蘆芙葒當然也未能免俗,亦有部分作品是直指這兩個主題的。《水水之死》和《死亡體驗》這兩個篇名,一望而知都涉及到死亡。初讀《水水之死》的時候,我就暗自歎息說農村少婦太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了,在區區5000元錢和外出打工不歸的丈夫之間,她的情感之弦、生命之弦顯得那般脆弱,稍一繃緊就“啪”地一聲斷裂了。而同樣具有悲劇性命運的《死亡體驗》中的一對男女青年,最終卻出人意料地以喜劇性結束了自殺行為。生與死往往是很偶然的,人生命運的變換往往係於一念之間,而體驗死亡的人才更懂得生命的珍貴。此類題材蘆芙葒涉及不多,但也能夠看出他獨立思考的痕跡。
諷刺與幽默是最能體現一個作家的才華的,在這方麵蘆芙葒顯得駕輕就熟。他的《輕鬆》、《午夜熱線》和《花開花落》均屬於這種風格(順便透露一下,蘆君很能講笑話,每次見麵都能拿出點兒幹貨)。他的這一類小小說有個特點,那就是時代感很強,從現實生活中挖掘出人們司空見慣又極不合理的現象,對官場的弊端、人性的弱點、“集體無意識”予以巧妙地揭示和抨擊,讀後令人一笑之餘,又思索著其中的內涵。
蘆芙葒小小說總的來說質量比較整齊,沒有明顯的敗筆,但也可以看出他由於各時期創作心態和環境的不同,一些作品謀篇布局過於倉促,草草收兵,以至影響了整體水平,像剛才提到的《三叔》。他的最大優勢是目光敏銳,總能從生活中捕捉到新鮮的信息,選材很準。聆聽著三秦文化的古老遺韻,又在上海戲劇學院受到現代藝術熏陶的蘆芙葒,是應該被小小說愛好者寄予厚望的,我相信,他的最好的作品還在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