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和孩子一起讀一些和學校的課程無關的書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盡快改善孩子的厭學情緒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要操之過急,如果不斷地督促孩子快去學習的話,對於孩子來說就成了一種心理負擔,反而強化了孩子的厭學情緒。所以,與其絮叨發牢騷,還不如通過一些和學習沒有直接聯係的事情,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既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不會給他們增加心理上的壓力,可以稱得上是治療厭學症的捷徑。比如,爸爸可以找出從前讀過的《論語》,父子一起來讀。這與每天都聽膩了的學校裏的課程完全不同,定然會給孩子一種全新的感覺。這樣的學習雖然和學校裏的學習不同,但確實是很好的學問,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可以讓孩子對學習有一些親近感,為孩子以後的學習做一些準備。
6.隨時帶孩子接觸有意義的書籍
和孩子一起散步的時候,去書店轉轉,看看不同種類的書,在和孩子一起散步的時候,可以繞到書店附近,提議和孩子一起進去轉一轉。一開始可以隻看看漫畫書,漸漸地可以帶著他到各種圖書架前,隨手拿起圖書來翻一翻。孩子一開始隻是隨便看一看,時間久了就會發現一個奧妙無窮的知識世界。
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習慣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父母要給孩子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但在一些問題上則不能含糊,培養孩子較為規律的學習時間,讓他能夠長期堅持下來而成為一種習慣。
一位母親從市場上買回來一個菠蘿,好奇的孩子被這個從未見過的東西吸引住了,這位母親可能會有兩種方式對待好奇的孩子。一種方式是:母親告訴孩子“這是菠蘿,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麵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動它,但是它是圓的,你可以滾動它。你聞一聞,它是不是很香啊?現在我們把它拿到廚房去切開它,切好後用鹽水泡一泡,它吃起來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種方式是:母親告訴孩子“這是菠蘿”,然後就把菠蘿放在孩子麵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買回來的其他東西處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會對這個菠蘿“采取行動”,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蘿,趕緊又把手縮了回來,並且對著媽媽喊:“媽媽,這個菠蘿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媽媽回應說:“是的,孩子,菠蘿會刺手,不要緊的。”於是孩子又嚐試抓起菠蘿的葉子,把它拎了起來,可是菠蘿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媽媽,這個菠蘿很重,我拎不動它。”“是的,菠蘿很重。”孩子可能又嚐試著滾動菠蘿,結果真的把它滾動了,他高興極了:“媽媽,我把菠蘿滾動了。”媽媽也很高興:“你真能幹!”“媽媽,我聞到一股香香的氣味,菠蘿是不是可以吃的?”“對,孩子,菠蘿是一種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樣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鹽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讓我試一試……真好吃!”
這兩種方式,你主張哪一種?你常用的是哪一種?它們有什麼區別,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嗎?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第一種方式,孩子很快就學會了,菠蘿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滾動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鹽水才可以吃的。這是媽媽直接告訴他的,不是孩子自己發現的。將來媽媽又帶回來一件新奇的東西,孩子也可能會像這次那樣等著媽媽告訴他關於這個東西的知識。
第二種方式,孩子最終也明白了,菠蘿是多刺的,會刺手,菠蘿是很重的;菠蘿可以滾動,因為它是圓的;它聞起來很香,切開來是金黃色的,泡過鹽水再吃,又香又甜。這一切都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嚐試發現的,孩子不僅懂得了菠蘿的特性,他還學到了認識菠蘿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滾動它,聞它,切開它,嚐它,下一次媽媽可能帶回了一隻螃蟹,孩子當然又會嚐試去摸它,可是很快被螃蟹夾了一下,於是孩子知道了,這個東西跟菠蘿不一樣,它會夾人,媽媽可能建議說“你可以用筷子來動一動它,這樣就不會被夾了”,於是孩子自己試著用筷子翻動螃蟹,他會發現螃蟹的許多有趣之處。再下一次,媽媽可能買回來玻璃製品,孩子可能又會用他用過的方法來探索它,摸它,滾它,結果它可能掉到地上碎了,於是孩子又明白了,菠蘿、螃蟹、玻璃製品,這些都是性質不一樣的東西,要用不一樣的方法去認識它們。
兩種方法的結果很不一樣:第一種方式,孩子很快學到了知識,可是他是被動接受的;第二種方式,孩子也學到了知識,速度比較慢,但是孩子又同時學到認識事物的方法,還學到了要根據事物的不同性質選擇不同的認識方法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他體會到了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樂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在不自覺中采用了第一種方式對待孩子,這其實就剝奪了孩子自己主動學習的許多機會,對孩子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其實經常都有這種可以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機會,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善於把握。比如3~4歲的孩子,非常喜歡在吃飯的時候幫忙分發筷子,開始的時候他可能一雙一雙地拿,這雙是給爸爸的,再拿一雙給媽媽,最後拿一雙給自己。心急的母親可能會對他說:“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3雙6隻,不就不用多跑幾趟了?”其實,等待他自己去總結,能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動腦筋思考問題。他可能要這樣來回跑了幾個月才想到,每次都做一樣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來做呢?於是他嚐試著多拿一些,可是要麼多拿了,要麼少拿了,這樣又過了幾個星期,後來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隻才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