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了自己思考、自己總結、自己解決問題,並且體驗到了思考的樂趣。花點時間等待一下孩子,其實是很值得的,對不對?
所以,我們給家長下麵這些建議,幫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動學習的習慣:
1.不要按照你的意願把孩子的時間安排滿
父母要多留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還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麼活動,你可以給他多提幾個建議讓他選擇。
2.對孩子適當地放手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主動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準”。
3.不要幹擾孩子
在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幹擾他,盡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身邊不斷提醒他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
4.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在孩子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不要急於幫助他,可以多給他提些建議。
5.讓孩子感受發現的驚喜
不要急於把結果告訴孩子,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自己去發現。
6.讓孩子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
不要代替孩子做檢查作業、收拾書包的工作,也不要養成整天看著孩子做功課的習慣,要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事情。
父母這樣做,孩子最反感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父母千萬不要為孩子設計發展的模式,不要讓孩子做自己的“接力棒”。
天下做父母的,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的,因此有的父母從孩子咿呀學語時就為孩子設計了一幅理想的藍圖。為此,父母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不顧孩子的愛好和理想,強迫孩子按他們自己設計的軌道發展。教育專家指出,這樣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其不利,甚至可能引發心理疾病和一些過激行為。
從開始上幼兒園起,玲玲耳邊就常常響起爸爸媽媽“一定要好好學習,一定要爭氣!一定要考上清華!”的叮嚀。為此,她在父母為她設計的框架裏不斷地努力著。玲玲在12歲時終於不負父母的厚望,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一所市屬重點初中。“終於可以鬆口氣了!”玲玲高興地認為,自己沒有辜負爸爸媽媽的苦心,考上了他們指定的學校。這個假期可以好好地休息休息了。然而,事與願違。晚上,媽媽下班回來了,手裏拎著一個大口袋。玲玲急忙迎上前去,打開口袋,玲玲呆住了——裏麵全是初一的課本和輔導材料!媽媽並沒有理會玲玲的驚訝,嚴肅地對玲玲說:“你呀,別以為進了重點初中就萬事大吉了。要知道,凡是考進這所學校的學生都是尖子生,你要想出頭,就得提前做準備。”
玲玲說:“媽媽,我知道。可是,這個假期是不是……”
媽媽打斷了玲玲的話:“是不是什麼?你還沒到可以休息的時候。我和你爸爸早就打算好了,你的目標,就是清華!”
見玲玲沒有回應,媽媽緩和了語氣,語重心長地說:“女兒啊,我和爸爸都是為你著想。清華是最高學府,如果能考進這所學校,以後無論是出國深造還是找工作,都是不費力氣的!我們為你創造這麼好的條件、替你操這麼多心,對你沒有什麼別的要求。隻要你考上清華,到時候你要想幹什麼,我和你爸都不再管你。”
聽了媽媽的話,望著一堆堆的輔導資料,玲玲無言以對,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生活中像玲玲的父母這樣為孩子設計好前途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把自己一生的理想或者遺憾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誇張地說,他們是在逼迫孩子往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路上走,即使孩子並不適合,或者根本就不喜歡。
也許這些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很多事情他們都不懂,父母們為他們做出的選擇對他們有好處。殊不知,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也有著鮮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興趣、誌向和理想。孩子為了自己這些目標而努力的時候,是自覺自願、積極主動的,而且學得又快又好,同時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擔負起父母的願望,那孩子就會感到身上的擔子太重了,壓力太大了;孩子就會覺得學習是一種痛苦的過程,同時也會使孩子失去自己的成長空間和獨立意識,這就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抵觸、反叛與對抗的情緒,出現與父母關係緊張、厭學等現象,甚至走上歧路。隨著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良好願望本無可厚非。但為了孩子能有個好的前途,而給孩子過大的壓力,結果讓孩子不堪重負而走向極端,這就太讓人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