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積極地思考,幫孩子獲得健康積極的價值取向,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人教會他這些,那幾乎是災難性的。比如,應該怎樣看待自己?應該怎樣看待別人?怎樣看待物質的世界?等等。而且,如果孩子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取向,當要他自己做抉擇時,常常優柔寡斷,不知所措。
傑出的人一般從小在選擇和決策等方麵都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訓練,能夠正確地思考他們所遇到的人、事和物,從而使得他們根據自己的思考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客觀規律和社會規範。以此使他們得到了他們想要達到的結果。父母應充分肯定孩子的自主選擇和決定,當孩子的選擇或者決定偏離正常的軌道時,父母再予以指導。幫助孩子樹立起理想,激發起他們奮鬥的雄心,喚起孩子為理想而讀書的熱情,使孩子擺脫平庸。
那麼,父母怎樣管,孩子才肯服從呢?以下是教育專家提出的建議:
1.不要嚇唬孩子
教育孩子時,父母不要開一些讓孩子產生心理恐懼的玩笑,比如:“媽媽不要你了”,“把你扔下去”等,以孩子的判斷力,會使孩子的童心遭受恐懼的威脅,不利於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
2.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要想把孩子培養成為傑出的人,家長必須扮演孩子的生命導師的角色。此外父母要給孩子說明、演示各種人生模型,讓孩子看到,當科學家是怎樣的人生,當政治家是怎樣的人生,當企業家是怎樣的人生,當文學家會有什麼作為等等,說明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3.認真觀察孩子的成長,以便能“對症下藥”
孩子在生活中的每一次細小變化都是孩子成長的標記,比如孩子要獨立做一件事情向家長證明實力,或者突然不愛與父母交流了,或者突然愛與父母頂嘴等等。
讓孩子自覺地服從管教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父母應該努力與孩子之間建立信任的關係,這種信任會促使孩子信守諾言、自覺服從父母正確的管教。如果一旦破壞了信任關係則隻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子皓最近被一部動畫片迷住了,因此他一放學回到家就打開了電視,在廚房做飯的媽媽聽到電視的聲音,知道兒子放學回來了。她走過來關上電視說:“先把作業做完再看電視。”子皓對媽媽說:“我把這部動畫片看完,一定做作業。”媽媽對子皓做出了讓步。誰知,子皓看完動畫片又看足球賽,吃完晚飯後,子皓又打開了電視,這下媽媽急了:“你說好看完動畫片就做作業的。”子皓剛要解釋,媽媽就不容分說關上電視:“我不聽你的解釋,以後我再也不會相信你!”盡管子皓的做法是錯誤的,但是,媽媽一句“以後我再也不相信你”的話,也足以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的,一句話可以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影響。父母不如冷靜下來,想想孩子雖然不遵守諾言,但可能這次真的是有特別原因。先聽聽孩子解釋,如果連解釋也不聽,孩子可能不會再願意向父母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想了。要與孩子再建立真誠的溝通,便更困難了。更糟的是孩子可能因此覺得父母不講道理、不體諒自己,對所犯過錯的罪惡感也會減少。試想想,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如果聽到父母說不再相信自己了,孩子的心情會是多麼失落。
孩子本來答應父母自己做完功課才看電視,但結果還是沒有做到。爸爸媽媽當然會很失望的。此時不妨坦白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強烈不滿,父母正在為你而生氣。這樣孩子才會明白事態的嚴重性,而且沒有一個孩子希望讓疼愛自己的爸爸媽媽生氣啊!
父母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對自己的期望,希望他下次要遵守承諾。除此之外,父母也要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明白他們還是對他有信心的,相信他會有改善。也要試著向孩子說明不遵守承諾可能帶來的後果,例如孩子答應6點之前做好功課,然後便可以到公園玩耍,但如果孩子沒有做到,便要留在家中了。如果父母真的能貫徹執行,久而久之,孩子不遵守承諾的情況便會得以改善。
要想讓孩子守信、說話算數,父母就必須向孩子講明守信的重要性,告訴孩子隻有守時守信的孩子才會受人歡迎,更容易獲得社交的成功。守信的人,別人就願意與他合作。此外,做父母的還要以身作則,言而有信,這樣才能讓孩子重信用,知道該怎麼做。
別做蠻不講理的家長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作為一個民主的家庭,應該這樣對孩子:引導而不支配,自由而不放縱,尊重而不溺愛,鼓勵而不慫恿。
在民主的家庭裏,父母的威信是父母和孩子之間一種積極的肯定的相互關係。這種關係的基礎是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與孩子對父母的愛戴,不是訓斥與聽命、支配與服從的封建君主專製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