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父母怎樣管,孩子才肯服(4)(2 / 3)

佳佳決定遵守規則和同學去逛百貨商場。去了幾次以後,她們發現其實也沒有什麼好逛的,想不通為什麼以前想去逛想到要瘋了。如果當初沒有嚐試的機會,孩子自然無法親身體驗,也不會有想法上的轉變。

心理醫生認為,12~16歲是孩子的“心理斷乳期”,隨著接觸範圍的擴大,知識麵的增加,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了,極易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對社會、對人生有著與父母不同的看法,不要父母處處管自己,於是與父母時時頂嘴,事事抬扛。

麵對孩子的“不服管教”,父母一定要慎重對待,一定要能夠從孩子“不服管教”的行為之中,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

父母怎樣管,孩子才肯服呢?教育專家給父母以下幾點建議:

1.不要輕易責備孩子

常常不講方式、場合地批評孩子,是父母的通病。有些批評十分尖銳,卻不完全正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漸漸引起孩子內心的憤恨、埋怨,甚至記仇。所以批評孩子前先要弄清緣由,不要亂批評;需要批評時,要注意語氣、場合和方式;批評時要循循善誘,使他心甘情願接受。

2.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對有問題的孩子,可以用啟發、引導的方式,不擺父母的架子。隻有自尊自愛的人,才會奮發向上,成為有作為之人。再者,不服管教的孩子往往很有見識、內涵和智謀,隻要正確引導,他們或許會早日成才的。

3.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如果孩子不服管教,父母不要謾罵、不要體罰,要在家庭中發揚民主,鼓勵孩子申辯。這可使孩子感覺到無論做什麼,隻有“有理”才能站穩腳跟,這對發展孩子個性極為有利。孩子有時可能會狡辯,這時父母可正確引導,與孩子充分擺事實、講道理。這是一種鍛煉,可使孩子學會從各種困境和挫折中擺脫出來。

4.允許孩子擁有更多自由

孩子到了學齡時期,不妨適度給他一些自由,教他為自己負責,例如:可以騎腳踏車去同學家,到了先打電話回家報平安等等,等他漸漸長大,才會懂得如何安排更多的自由活動、接受更大的挑戰。過度的保護或管束隻會阻礙他的成長和能力的養成。

5.訂立明確的範圍

如果孩子要求更多的自由,父母在答應他的同時,要讓他明確地知道自由的範圍。例如:“你可以去朋友家玩,可是我要知道你去誰家,什麼時候回來,還有,到了以後要打電話回家。”這樣,父母比較放心,也可以觀察孩子是否負責任,做好交代給他的事情。

巧妙疏導勝於無理強迫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為了自己的孩子學有所成,父母對孩子實施一定的管束是十分必要的。但要做到管之有方、管之得法、管之有度。父母管教孩子絕不是越嚴越好,越苛刻越好,要放與管相宜。

教育學家們經過大量的研究後發現,如果對一個稟賦正常的孩子從小實施科學的培養,那麼,這個孩子的發展前途是難以估量的。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在我們的周圍,卻有很多從小天賦很好的孩子沒被教育成材。這些孩子的父母總是對孩子提些不切實際的要求,對孩子的言行過分挑剔,管得太多,管得太嚴,不讓孩子擁有一點點自由的空間,最終引起孩子的逆反與怨恨。

15歲的蒙蒙剛剛起床,正在洗手間梳洗。媽媽推門進來,盯一眼蒙蒙,說道:“又是先洗臉後刷牙,我跟你講過多少次了,你為什麼不聽,一定要先洗臉後刷牙呢?你這樣做不符合通常的程序。為什麼總不聽?明天記住要先刷牙後洗臉,然後再梳頭。”蒙蒙撅著嘴,一副厭煩的樣子。一會兒蒙蒙從自己的房間出來,媽媽抬眼一看,頓時發火了:“我告訴你要穿那套新買的裙裝嘛!我把它放在你床頭,你沒有看見嗎?”自從進入初三以來,蒙蒙便沒有了自由,不能自己支配時間,整天埋在書桌旁那半尺多高的題海中。媽媽把蒙蒙剛買的羽毛球拍沒收了,掛在牆上的明星畫也被沒收了,換成了“學習計劃”、“十不準”的規則和一抬頭就可以看見的“快學習”的警告條,愛看電視的蒙蒙也得向電視機說“拜拜”了。每天放學回家,除了吃飯以外,蒙蒙都被關在小書房裏,而且每天不到深夜一點鍾不許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