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庭教育是全家圍著孩子轉,父母的溺愛使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在孩子眼裏,自己的想法就是規範。如果讓孩子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玩遊戲,就必須嚴格遵守集體遊戲的規則,這就能約束他們的不講理、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與傾向。現代社會重視的不僅是個人的才能,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引導孩子學會適應社會,父母的口頭說教效果遠不如孩子在遊戲與玩耍中的體驗所得。
在一場孩子的“打仗”遊戲中,大家推選小傑做“頭目”,但小明不幹,他說他要當“老大”,結果夥伴們大笑起來,不理會小明的要求,繼續做他們的遊戲……“明明,你老是搶玩具,我們不和你玩了!”小夥伴們異口同聲地說。小明很難過,傷心地回家去了。通過與同伴遊戲過程中的“失意”,小明終於明白了,不和夥伴們合作,不遵守規則又要獨占玩具、企圖支配和控製別人,在同伴中是行不通的。以後他必須遵守集體規則,與別人平等友好地相處,與別人協調地合作,才能被同伴們接納,受大家歡迎。
引導孩子在遊戲中學習規則,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從小事情做起,這樣可以使兒童轉為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遵守通常的行為規範,養成一些如過馬路要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飯前便後要洗手等類似的行為規範。這樣才有利於兒童將來對社會道德規範的遵守和法律知識的學習。父母應鼓勵孩子不斷探索發現新的規則,這樣才能達到開發兒童潛能的作用。
尊重孩子遊戲天性的同時要合理引導,也就是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必定有自我的領悟,但父母需對其更進一步地引導,把孩子天性的積極麵發揮到最大。否則孩子的“玩”可能隻是停留在低水平,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遊戲的功能。
因此父母應有目的地利用孩子的遊戲天性,達到自己所期望的教育效果。而能培養孩子理解社會規則的最佳遊戲就是角色扮演性質類的遊戲。
比如,一般來說男孩子喜歡打打鬧鬧、舞槍弄棒的遊戲,女孩子喜歡“過家家”、跳舞唱歌類遊戲。而且男孩子普遍願意選擇做“中心人物”、“領導人物”或“大官”,這個時候,可以對其進行相應的引導,告訴他在遊戲中擔任什麼角色,要遵循什麼樣的規則;如果你是個“中心人物”,你違規了,那麼其餘的人會怎麼看你,他們會怎麼行事。
這種角色扮演類的遊戲是孩子模仿成人生活而來的,這對於孩子以後要遵守什麼樣的規則、自己將要做什麼都有一個大致的方向性引導,無疑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有利。
有位父親就非常聰明,他認識到了孩子的這一天性,在家中開了一個“民主大會”,然後宣布實施“細則”,每個人扮演一個角色,分工辦事,誰在自己責任範圍內違反規則,誰就自主承擔責任。這種方式受到家裏孩子的歡迎,不僅使孩子有了遵守集體規則的意識,同時還培養了孩子的責任心,可謂一舉兩得。
家長要利用孩子喜愛遊戲的天性,不妨也在家庭中來與孩子們玩個“角色分工”的遊戲,利用孩子的本能和天性,有目的地引導和教育孩子。
同時孩子在玩角色扮演的遊戲中,也會明白角色之間的規則關係,比如,孩子玩“開汽車”的遊戲,那麼就要有人當司機,有人當售票員,有人當乘客,這三種人都要做不同的事,有各自不同的規則。乘客不可能向售票員說他要賣票,售票員也不應該擠到司機位子上,司機在嘴裏發出“嗚嗚”聲音,作出開車的樣子。在這種遊戲中,他們明白了這三種人之間的不同關係和各自的規則。
此外在遊戲中,父母也能發現孩子漸漸地給自己做角色定位,父母應“趁熱打鐵”,對孩子加以有目的的培養。如喜歡玩音響玩具的孩子會偏愛聲音和旋律,而趨向於音樂藝術;喜歡球類的孩子會擅長身體和四指的運動,漸漸趨向於體能和球類活動;經常玩急診包紮手術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成為醫生等等。
角色扮演是每一個人進入社會所不能避免的內容,生活中千變萬化的角色是需要孩子逐步適應的。遊戲是進行孩子行為規範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在遊戲中,兒童最容易進入角色,接受教育。通過遊戲,幼兒將學到的東西親身加以體驗,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我們在給幼兒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後,有意讓兒童做“發蘋果”的遊戲,讓孩子們在角色中實際訓練,學會禮貌、謙讓、先人後己的良好品質。
為此,在孩子的遊戲中,加入角色扮演的遊戲,可以大大提高孩子扮演各種不同社會角色的能力,這對孩子未來的社會生活,無疑是極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