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教育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1.選擇適合孩子的遊戲
遊戲不一定要千篇一律,父母可以根據家庭自身的特點設計適合遊戲的活動形式,加強孩子在遊戲中對各種日常行為規範的學習。
2.在遊戲中耐心引導孩子
在學習規則規範的過程中,嚴格要求與耐心引導要結合起來,對孩子違反原則性規範的行為不放縱,應耐心指導,也不能任意訓斥。
3.在遊戲中激發孩子的創造潛能
注意調動孩子參與遊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隻有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遊戲活動,才會比較有效地使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到相應的行為規範知識,而且樂此不疲。
永葆童心與孩子一起玩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家長要轉變觀念,把陪孩子玩列在家庭生活的計劃中,堅持每天拿出固定的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其需求,選擇玩的內容和方式。
台球神童丁俊輝8歲半開始接觸台球,從此喜歡上玩台球,13歲獲得亞洲邀請賽季軍,被英國媒體稱為“東方之星”;奧運冠軍楊淩,從小喜歡玩槍,玩著玩著漸漸有了名堂;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利用看守大門工作的清閑時間,發明了放大鏡,後來又突發奇想,把兩片放大鏡放一起,做成一架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為此,兒童心理學家曾做出這樣的論斷——玩耍是兒童的工作。
然而,細心的父母會發現,現在的孩子不會玩了。我們童年時代玩的遊戲,如翻繩、跳皮筋、踢毽、抖沙包,已經“失傳”了,現在他們所謂的“玩”,無非是看電視、玩電腦、打遊戲機。新學期開學,校園裏出現了“怪現象”:學生第一天上學,顯得異常興奮,問其原因,原來他們假期在家裏待著,沒什麼意思,開學可以和同學在一起,所以特別高興。可見,孩子在家是沒得玩、沒法玩、沒人玩。
是什麼讓“天才”失去了才華,或者說喪失了“本能”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居住環境的改變。過去,住的是大雜院,小夥伴們在一起嬉戲、遊戲非常方便,而今住的都是高樓大廈,再加上鄰裏極少交往,獨生子女沒有遊戲的同伴,遊戲的機會自然也少了許多。
第二,當前社會競爭壓力大,家長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對孩子的關注少了許多。
第三,家長的教育理念存在誤區,認為孩子玩的時間越少越好,大部分精力應該用於學習,如果養成貪玩的習慣,既耽誤時間又耽誤學習。存在這種思想的家長不在少數,當前各種“興趣班”報名紅火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的家長周六、周日兩天,全部給孩子報上興趣班,如同趕場一般,讓孩子沒有歇腳的時間,從而剝奪了孩子玩的時間。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陪孩子玩呢?父母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玩一些簡單易行的遊戲
我們小時候的許多遊戲,盡管道具非常簡易,就是一根跳繩、一條猴皮筋、一個沙包、幾個羊骨頭,但是卻能創造出無數玩法,不僅可以鍛煉孩子手、眼、腳的協調性,而且有利於培養他們終身受用的創新意識,並使孩子熱愛生命。與此同時,在回憶、講解這些老遊戲時,也能讓孩子更生動地了解我們,拉近彼此間情感的距離,讓孩子切身體會到爸爸、媽媽也經曆了同他們一樣的童年時代。
2.常到大自然裏玩,多進行戶外活動
英國科學家發現,最快樂的童年記憶都是一些簡單的趣事,比如在戶外建造沙堡、編織花環、放風箏、在池塘中遊泳等戶外活動。與之相比,電視、電腦和其他電子玩具都是童年記憶中最容易被遺忘的東西。到戶外活動不見得非要到很遠的地方,茶餘飯後帶孩子在小區裏轉一轉,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可引導孩子結識一些新朋友,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到戶外活動不見得要花費很多錢,帶孩子到街邊的小公園捉迷藏,到博物館開闊視野,都會讓孩子終身難忘。
3.寓教於樂,讓孩子在學習中玩
學習本是枯燥的,但是家長通過巧妙的設計,可把知識貫穿到遊戲中,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比如可以和孩子玩拚字遊戲、組詞比賽等,不僅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借機增加語文的識字、識詞量,也讓家長了解、掌握了孩子的學習狀況,可謂一舉三得。
4.把陪孩子玩作為一項工作
陪孩子一起玩,就像是“儲蓄”一家人的親密和生氣,讓孩子在歡樂和純真的氛圍中健康成長,這才是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在一項喚起最珍貴記憶的研究調查中,所有參與調查的女性表示,童年與朋友和家人在戶外玩耍時,她們感覺最開心,沒有一個人選擇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等孤獨的室內活動。
5.不要讓玩具替代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