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父母怎樣帶,孩子才聰明(3)(1 / 3)

如今的玩具琳琅滿目,深受孩子們的喜愛。特別是一些益智玩具,得到了家長的青睞。有的家長認為,玩益智玩具有助於孩子智力的開發,為此不惜重金買給孩子,而且認為這樣家長也可以得到解脫,因為有了玩具的陪伴,孩子就不會纏著自己了。但是父母與孩子的親情、溝通和理解,是玩具取代不了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玩具,在玩中注意觀察、引導、鼓勵孩子,這比起讓他獨自一個人玩,會更加充實、有趣。

6.在遊戲中樹立家長的形象

家長陪孩子玩的過程,也是教育的過程。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首先要有耐心,要理解孩子,學會用孩子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切不可輕易否定孩子的決定,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們。其次是要有童心,要把家長的“麵具”摘下,如同朋友一般和孩子玩在一起,這會讓孩子與家長沒有距離感,更加親密無間。

總之,父母應當引導孩子學會“玩”,允許孩子玩、指導孩子玩、和孩子一起玩,在玩中,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讓孩子享受玩的樂趣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玩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內容,是孩子認識世界,獲得身心發展的最基本手段。

如果父母能在休閑時間和孩子一起玩,並利用玩耍時接觸到的事物和材料,對孩子進行因勢利導的溝通與教育,這樣孩子不僅可以在輕鬆愉快、無拘無束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獲得了許多知識和感受,而且也避免了孩子因缺少與同伴交往而產生的孤獨感。

對父母來說,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的良好情緒往往會衝淡自己因工作等方麵的原因而造成的不良情緒,並從中體味到童年的回憶和親子之情;而且還能從中發現孩子的興趣特點,以利於引導孩子潛能的發揮。但是有些父母,把和孩子一起遊戲看成是“陪孩子玩”,孩子是發起者,父母是跟隨者,父母被動地跟孩子走,自然是一件不太輕鬆和有趣的事情。

如果把和孩子一起遊戲看成和孩子同在一個遊戲的氛圍中,一起笑,一起探究遊戲中碰到的問題,一起動腦筋想出更好的玩法,共同享受和交流其中的樂趣,父母和孩子就會都很開心。

張碩現在是一位很有名氣的建築設計師,尤其在橋梁建築上很有建樹,深得業內人士讚賞。張碩能有今天的成就與他的父親是分不開的。

張碩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喜歡玩,父親一有空就和他一起玩。張碩總是把家中的凳子、椅子拖在一起,找些木板繩子和硬紙板搭成各種各樣建築物、高速公路、橋梁等,把盆和缽裝上水當池塘。總之,隻要他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家中的東西經常被張碩搞得七零八落。父親不但不責怪,反而總笑嗬嗬地指導他怎麼玩。當張碩需要搬大件物品的時候,父親也很樂意地幫張碩搬。當張碩搭的建築物要倒時,父親在一旁連忙上前扶住,並和張碩一起商量怎樣搭才不會倒。這樣一來,張碩忙得滿頭是汗,父親也忙得不亦樂乎,父子倆就這樣在笑聲中開始,在笑聲中結束玩耍。張碩上小學時,因父親喜歡大海,經常到海邊玩,有時帶上張碩一起去,張碩去了兩次後對海邊的沙灘和石子感興趣了。有一段時間,父子倆每逢周末都是在海邊度過,而且都非常開心。因為父親迷戀海邊的風光,孩子迷戀海邊的沙灘。

有一個周末,父子倆大清早就乘車到了海邊,張碩一到海邊就忙開了。他這天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搭一個很大的城堡,可是光有沙子如何能搭成功呢?一個上午搭來搭去怎麼也搭不高,沙子堆上去又下來了,張碩急得渾身是汗,最後張碩頭上、臉上衣服上全部是沙,簡直成了一個小沙人。父親看見他這樣,不禁捧腹大笑,接著說:“張碩,那樣不行,不如先去吃飯,下午我來幫你一起搭。好嗎?”下午,爸爸先搬來許多小石頭,然後在海邊撿些食品包裝盒,材料備齊後就和兒子一起動手。先用石頭圍一個圓圈然後往裏麵填沙,又用食品包裝盒進行加固,不一會兒,一個一人高的城堡搭成功了。

這時張碩又要在中間開一條隧道,說是做停車場用。但怎麼弄都不行,因為剛挖一點,上麵的沙又滑下來填滿了。爸爸說:“算了吧,這不是一時半刻能搞定的,下次來再想辦法吧!”可張碩非要挖個隧道不可,並說:“你一起想想辦法吧。”爸爸非常為難,一時又想不出好辦法,天色不早了,孩子又要把隧道挖成功才肯走。怎麼辦呢?最後爸爸和兒子商量去尋找一些大的飲料瓶,把飲料瓶底弄掉後插進沙裏,然後讓兒子的小手從瓶裏慢慢把沙掏出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一條隧道總算成功了。兒子終於滿意了。這天,雖然父子倆都很累,但都非常開心。

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天然玩具,而孩子在大自然中,又是天生的能工巧匠。他們在沙灘上挖隧道、建城堡、造高樓,玩得不亦樂乎,渾身滿是泥沙也不在意。他們會對一個落在地上的小樹枝興趣盎然,還會因為一堆石子而流連忘返。如果父母能把自己的童心流露出來,進入角色和孩子一起玩耍,不僅能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想像力、思維能力,還可以加強親子溝通。這種親子雙贏的好事,父母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