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能充分發揮天性的地方,父母和孩子一起遊戲的時候,父母需要做的隻是:
1.讓孩子在玩中發展個性
孩子可能比父母更懂得利用天賜的玩具。這時候,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盡情地發揮他的想像力,讓孩子在自由的玩耍中發展個性,而不要跟在孩子後麵不停地說“別弄髒衣服”、“別紮著手指”等。
2.賞識孩子的創造力
當孩子找到一塊他喜歡的小石頭向你炫耀時,不妨誇誇孩子的眼光。孩子看到你賞識他的傑作,會更有興致創作更神奇的作品。
3.一定要讓孩子快樂起來
幫孩子一起找玩的材料,幫孩子一起設計。還可以帶些天然玩具回家,讓孩子把這些天然材料和家中的玩具混合使用。別擔心這些東西會把你的家弄髒弄亂,和孩子的快樂比起來,這些算不上什麼!
有想像力的孩子最聰明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隻有笨家長沒有笨孩子。若要孩子更聰明,首先要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因此父母必須自然地遵循孩子的想像本能,留給孩子足夠的想像空間,讓孩子自由、自然地想像,使之成為自己的樂趣。
想像力是維持生命永久活力和創造力的基礎,每個孩子都有想像的潛能。當父母遏製了孩子想像的天性,孩子就變得“笨”起來,問孩子們一個問題,得出的是一個死板的統一答案;還有很多大齡的孩子討厭寫作文,也寫得不好,寫作文是要用想像力去理解教材中的圖形或圖畫、用恰當的描述方法表現具體事物的。孩子沒有想像力,作文就會寫得幹巴巴,更別提生動形象了,這都是缺乏想像力的表現。其實在正常情況下哪有天生的“笨”小孩,有時是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本能和潛質,把孩子教“笨”了而已。
孩子的想像力主要表現為生動的形象思維和對問題的擴散性思考,比如遇到自己的知識解釋不了的疑問時,在家長不能回答的情況下,他們就憑著爛漫的想像力去給自己“編織”答案,而且孩子還經常站在不同於大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在一本兒童文學書中有一個故事,其內容是這樣的:媽媽正在做包子,5歲的小女兒坐在小凳子上看著。女兒忽然提了一個問題:“星星是從哪兒來的?”她注視著媽媽的動作。媽媽揉著麵,揪著麵團,開玩笑地說:“你說呢?”女兒看媽媽揉了好一陣子,她突然說:“我知道星星是怎麼做出來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東西做的。”這種突發奇想,聽起來很幼稚,孩子卻是很認真的。
孩子的這種想像無疑是探索世界的需要,是孩子主動去思考問題的萌芽,是提高思維能力的極好契機。盡管我們最後必須告訴孩子知識和真理,但培養孩子想像的主動性卻是必要的。如果我們打斷孩子的想像,甚至直接告訴他們答案,這無疑阻止了孩子繼續思考,孩子以後遇到問題就隻等著答案了,也不會去想像和創造了。
一般情況下,大致有下麵幾種原因造成孩子喪失想像力,使得孩子越來越沒有靈氣。
1.標準答案的束縛
學校和家庭常以死板的標準答案給孩子作評價,壓抑孩子的想像力。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某個學校的考試中,有這麼一個問題:“雪化了是什麼?”這個問題對於稍微有點常識的人來說,是很簡單的,但是老師在後來的閱卷中發現,有一個孩子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雪化了是春天。”這很有想像力和詩意。然而,這個別出心裁的答案被判為錯誤,原因自然是跟標準答案不符。
2.父母的定性思維會影響孩子的想像力
父母常常以自己的思維定勢左右孩子的培養方式。某市少兒活動中心創辦了一個想像繪畫班。繪畫班開辦了一段時間後,活動中心為家長們開了一個繪畫成果展。然而沒想到的是,看著孩子們把馬畫成藍色、綠色;把天空繪成五顏六色,家長們生氣了。他們質問校方這是怎麼教的,馬怎麼是綠色的?天空怎麼畫得亂糟糟的?等等,認為這種繪畫班是在誤人子弟,盡管校方再三解釋這是要給孩子一個想像的創作空間,最後班上百分之九十的家長還是讓孩子退了學,讓主辦者哭笑不得。至少,這些父母的固執讓孩子失去一次充分鍛煉想像力的機會,父母的這種思維不變,以至孩子也極可能變成與他們一樣沒有想像力的人。
3.父母經常用打罵或者暗示性的語言毀滅孩子的想像力
比如,“別亂想了”,“你真笨”等話語都會毀滅孩子的想像本能。因此要充分發掘孩子的想像本能,父母必須站在孩子的心理的角度去教育引導孩子。
孩子具有愛想像的天性,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許多父母也都知道培養孩子想像力的重要性,但是,並非孩子的所有想像都是有益的,需要父母用心甄別。隻有建立在正確的認識上,才能更科學有效地引導孩子的想像天賦和創造力。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孩子的想像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