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永遠不要固執地按照你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去評價孩子的想像,因為孩子的想像確實是無邊無際的,更不能對孩子獨特的想像與創造的萌芽熟視無睹,要保護孩子天生的靈性!
孩子在想像中,會發揮自己的創造,可能其中表現出來的人文思維會令你發笑,但這正是孩子的靈性,需要引起你的高度重視,而不是一笑了之。
一位教育家甚至說:“童年時代的每一個孩子都是詩人。”太過理性的成年人從來就沒有太多的靈性。而孩子正因為對一些“理性”知識還不甚了解,他們就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由於孩子的這種想像的天性,決定了他們看世界與成人大不一樣,孩子眼中的世界充滿了詩意。作為父母應看到孩子的這種靈性,發掘孩子的藝術天分。
“天為什麼這麼藍?”在火車上的一個孩子望著湛藍的天空又發出了新的疑問。在一旁的媽媽覺得這事關科學不宜亂答,隻好應付說:“因為……這個事情我也說不好,還是讓爸爸說吧。”正閉著眼睛養神的爸爸猛地睜開眼睛,正兒八經地說:“這需要運用物理學知識來解答。知道嗎?物理!”接著,爸爸整理了一下思路,當他正準備開始他的科普講座時,孩子發話了:“爸爸你在說什麼呀,我沒問你‘屋裏’還是‘屋外’,我是問‘天為什麼這麼藍’?”孩子抗議了。“你懂什麼,好好聽著。”爸爸也有點忍不住了。這時媽媽已經明白他的兒子不需要這樣的答案,知道孩子的心如同一個小詩人的心,喜歡幻想,更樂意接受童話式的回答。於是聰明的媽媽就說:“因為天空的媽媽特別喜歡藍顏色,所以總是讓他穿藍色衣服。”於是,孩子笑著說,“這樣會把白雲朵打扮得更漂亮。”這樣的答案正是處於小詩人情懷狀態的孩子所需要的。
充分挖掘孩子的想像力不表示放棄對其進行知識傳授,但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當孩子正處於想像的最佳時期時,應努力引導它。想像力是思維力和記憶力強有力的補充,有了強大的思維和記憶能力做基礎,父母不用太擔心孩子往後的知識學習效率。當孩子在想像中表現出文學藝術的萌芽時,不要急著用理性知識去壓製它,這些萌芽可能表明了你的孩子以後成為優秀作家、優秀詩人的靈性。
此外,繪畫在所有孩子的學習活動中,最能體現孩子的靈性。其實繪畫就是孩子想像再現的過程,父母應注意孩子是否對繪畫活動有強烈的興趣愛好,例如很小時就有興趣地塗塗抹抹等。
想像力不是某些人的專利,每個孩子都有想像的本能,因此,對於孩子在繪畫等等領域表現出來的靈性,父母都應予以鼓勵支持。孩子的靈性的發揮,會表現出較好的圖形、形象的理解能力,對事物的空間位置關係、色調、形態等有著較強的記憶力。特別是在繪畫中能培養孩子對繪畫對象的結構、比例、位置、亮度、色調等作出正確的估計和判別能力。這種能力是人的智力的組成因素,因此,挖掘孩子的想像力就是培育孩子靈性的一條捷徑。
有的孩子還會用繪畫表達他心中所想,這種表達常常不是直白的,而是帶著讓人吃驚的寓意,充分地展示著孩子想像中的靈性。
比如有一個孩子被父親逼著彈鋼琴,經過苦練,總算小有成績,但這個孩子的心裏是很痛苦的。正當父親為他對兒子的教育而沾沾自喜時,發現兒子的鋼琴旁的一幅畫:一隻小羊流著眼淚坐在鋼琴椅上,旁邊站著一頭齜牙咧嘴、揮舞著狼牙棒的大灰狼。父親一看自然明白了,這幅畫雖是孩子說明自己的痛苦,客觀上也是在用外在的繪畫表達著自己內在的想像。的確,孩子繪製的那一幅幅充滿想像力的圖畫,說出的一串串充滿著想像力的話語,寫出的一篇篇充滿童話味道的文章……孩子的想像力真的是讓人驚歎。父母若能鼓勵孩子,積極引導他們的想像力,沒有什麼理由不使孩子變成一個富有靈性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