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下崗女工,知道孩子喜歡吃蝦,一次咬咬牙從菜市場買來蝦,做好後端上桌,看著孩子津津有味地吃著,自己舍不得動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飯,媽媽忍不住想去嚐一下剩下的蝦。她13歲的孩子說,“別動!那是我的!”這位母親在講述這件事時,眼含淚水。
一位家境富裕的母親,見女兒花錢大手大腳,就對女兒說:“你不用著急花錢,爸爸和媽媽這些錢,以後還不都是你的?”誰知女兒聽了把眼睛瞪得圓圓的,厲聲對媽媽說:“我告訴你,從明天開始,你要省著花錢,這些錢都是我的了!”
廣州有一位母親,為了兒子,為了丈夫,放棄自己不錯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風裏來雨裏去,騎車送兒子上學。後來她咬咬牙送兒子上了貴族學校。後來媽媽到學校去看兒子,兒子卻嫌棄母親穿得太“土”給他丟臉,告訴同學這是他的“老鄉”。後來,兒子竟提出了一個無情的要求:讓母親做他的“地下媽媽”,否則就不認她這個媽!母親哭訴無門,痛不欲生。
以上這些例子,帶有一定的普遍性。相信,你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之所以孩子們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原因就是長期以來父母們的溺愛。
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卻未必會愛孩子。鄧穎超曾經說:“母親的心總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話,結果就會適得其反。”過分地關心溺愛孩子,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遭受適當挫折、困難和學習關愛別人的權利。這樣的孩子從小隻會享受,不知奉獻;心中隻有自己,沒有他人;情感世界中隻關注自己,不知體諒別人。“愛”的種子就這樣結出了恨的果實。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問題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父母愛自己的孩子,這是人之常情,但是愛的過分就不好了,反而會傷害孩子。所以,隻有正確地來愛孩子,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掌握愛孩子的“分寸”呢?
1.父母要給孩子有理智的愛
在愛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能自覺地控製自己的感情,克製那些無益的激情和衝動。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子女固然由於父母方麵的愛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們也會由於那種過分洋溢的偉大的愛而腐化墮落。理智應當成為家庭教育中常備的節製器,否則孩子們就會在父母最好的動機下養成最壞的習慣和行為了。”這段話講得十分深刻。然而,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對年輕的父母在處理與孩子的關係上,往往缺乏應有的“分寸感”。他們對待孩子往往是無原則地、過分地寵愛。有的對孩子姑息遷就,任其發展;有的隻知道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錦衣美食,卻不懂得給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糧和思想營養。這樣,勢必把孩子慣壞、寵壞。這種“愛”是盲目的、有害的。
2.父母既要愛孩子又要嚴格要求孩子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就是說,嚴格要求正是出於深切的愛。所以,做父母的不應該受盲目的愛所支配,要“嚴”中有“愛”,“愛”中有“嚴”。當然嚴格要求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嚴厲,或者動輒訓斥打罵,而是要做到以合理為前提。同時,態度應該是耐心的,循循善誘的。嚴格要求,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是因為,孩子往往缺乏經驗,是非界限有時分不清,而且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往往也不善於自我控製。如果父母對他們不嚴格要求,他們往往還不能主動、自覺地學習和按行為道德標準來行動。因而,這就更需要父母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有嚴格的要求,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思想和行為習慣。但是隻有愛不見得能教育和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來,而應該把愛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
總之,父母對子女的愛一定要帶有嚴格的要求,千萬不要溺愛姑息孩子、過分地遷就孩子與寵愛孩子。一定要有理智,有“分寸感”。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品行良好的優秀人才。
學會放手,孩子才快樂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其實,父母們隻要肯放開手,就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他們能做許多在父母看起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並因此而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去做。早晨起床幫孩子疊被子,上學前幫孩子準備學習用具,有時經常還被孩子埋怨忘了幫他準備某些學習用具。父母這樣愛孩子,孩子未必就快樂!
父母要知道,孩子並不是生來就是這樣依賴父母的,他們的依賴性一般來說都和父母的包辦代替有關。父母包辦、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賴性就越強。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沒有了依靠,孩子就會自己動手開始做了。
晶晶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司總經理。在家裏,晶晶這根獨苗簡直成了“小皇帝”,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父母處處惟命是從,真是“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掉”。父母對晶晶嬌生慣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晶晶一天天長大,卻什麼事都要依賴父母,已經上四年級了,還讓父母背著走。這時候,父母才覺察到了溺愛孩子的害處,這樣下去,不用說成才,就連生活自理都成問題。夫婦倆決定改變一下愛孩子的方式,以使孩子得到正常發展。應當說,夫婦倆教子觀念的轉變並不為遲。可是,他們卻不該由溺愛的極端走上嚴加限製的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