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下午,晶晶要買一枝氣槍,父母沒答應。又一天,晶晶捂著肚子,硬要錢去買哈密瓜吃,得到的卻是父母的白眼。再有一次晶晶要玩遙控飛機,伸手去爸爸口袋裏掏錢,沒想到被爸爸瞪了一眼……夫婦倆嚴格地“控製”著兒子,連一些正當的要求也不肯滿足他,這巨大的反差,使兒子產生強烈的不滿和怨恨。有一天,晶晶趁父母不在,撬開大立櫃,摸出50元錢,就到街上買東西吃。
夫婦倆並沒有察覺到兒子的異常行為,反而為兒子不再像從前那樣伸手了而感到很滿意:還是嚴點兒好,這孩子還懂得父母心。夫婦倆哪裏知道,兒子自從第一次偷拿錢以後,便變得毫無顧忌了。他由偷拿50元錢發展到偷拿上百元錢。甚至把大立櫃裏一張3000元錢的活期存折都拿走了。夫婦倆終於發現了兒子的行動,頓時火冒三丈,父親掄起了巴掌,沉穩的母親也動了拳腳,直打得晶晶暈頭轉向。
晶晶開始對父母疏遠了,常常餓著肚子也不回家吃飯。這時,一幫小哥們圍上了他,他們給他飯吃,給他錢花,並引誘他偷竊掏包。晶晶被人當場抓住三次,隻是被偷者見他年紀小,沒忍心對他大動幹戈罷了。晶晶並未引以為戒,痛加改悔,反而變本加厲,愈演愈烈,先後4次進了收容所。上述案例是一個控製孩子過嚴釀成的悲劇。假如因為這樣教育出了不聽話的孩子,那麼責任應該誰來負呢?自然是父母。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你會發現,喂飯時,孩子把頭躲開,並伸手搶你手中的筷子或勺子。孩子的動作告訴你什麼呢?那就是他要自己吃飯。如果你不理會孩子的動作,還是一貫地給孩子喂飯,那麼久而久之,孩子也沒有興趣自己學著吃飯了。而優秀的父母從孩子的動作中覺察到孩子的需要,並為孩子做好了自己吃的準備。如準備好了不怕摔壞的碗、適合孩子使用的筷子和勺子、適合孩子坐的椅子。當孩子再吃飯時,父母就不喂了,而是讓孩子自己拿著勺子或筷子吃飯。盡管孩子的動作顯得十分笨拙,但每一個動作都是很認真的。當他把第一勺飯放到嘴裏時,他會體味到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快樂。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其實,父母們隻要肯放開手,就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他們能做許多在父母看起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要想讓孩子具有自主性,要想孩子減少不聽話行為,父母應該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情。
父母怎樣對孩子放手呢,教育專家提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擴大孩子的自由空間
孩子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裏,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背著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為怕老師看見,才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嗬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做父母的,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如鼓勵他自己找朋友玩,讓他在這個空間裏自己當主人。
2.給孩子創造自我鍛煉的條件
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培養孩子,肯定是要失敗的,但完全采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這才是父母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3.讓孩子自己解決一些困難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父母應多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難,也要求他盡量自己去解決,從而培養孩子應對未來的能力和意誌。
4.指導孩子如何解決衝突
和成年人一樣,孩子在一起時也難免有衝突。解決衝突的過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當孩子向父母訴說自己遇到的諸如人際交往之間的矛盾時,父母應鼓勵孩子去麵對,指導孩子自己去解決,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由父母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5.讓孩子自己選擇並為其負責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少父母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父母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有朋友的孩子最快樂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對待孩子的交友問題,最好是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朋友。父母不能以自己的意願來強求孩子選擇朋友,也不能對孩子的交友放任不管。隻要孩子的朋友品質上沒有問題,父母就不應該幹涉他們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