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父母怎樣愛,孩子才快樂(2)(3 / 3)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對孩子的朋友都比較重視,一般都希望孩子的朋友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可以給孩子帶來有益的影響和幫助。可是,有時父母會發現,孩子交往的朋友不一定都能令自己滿意。有些父母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要求孩子去選擇朋友,這給孩子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甚至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怎樣去對待孩子的朋友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父母。其實,最關鍵的是父母要轉變態度,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朋友,尊重他的選擇,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來衡量他們。這樣,孩子自然也就會接受父母的幫助和指導。

有一位教育專家提出,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朋友比擁有好的學習成績更重要。孩子隻有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會有更多的生活體驗,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關心和幫助他人,如何解決與他人的矛盾,如何向別人學習……這樣孩子才能從中獲得交往的快樂,也才能有健康的人格。沒有朋友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王曉龍學習成績非常好,曾拿了全國中學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第一名,因而被保送到北大化學係。在他讀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因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他從小就隻知道學習,不會交往,沒有朋友。到大學三年級後,他發現沒有朋友很難生活。但交朋友是需要學習的,他不會。他就和同宿舍的一個男同學形影不離,兩個男生天天粘在一塊兒,別人覺得很奇怪,於是議論紛紛。那個男生就不和他來往了。他很生氣,要報複那個男生,搞來一種劇毒的化學物品——鉈,投放到那個男生的牛奶杯中……王曉龍是一個學習特別勤奮的孩子,為什麼會犯下故意殺人罪呢?他的父母有沒有問題呢?他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缺乏朋友的危險性,沒有意識到孩子有心理上的障礙。

有些父母喜歡幹涉孩子的交友,以致孩子很難交到朋友,甚至沒有朋友。在這個合作的時代裏,沒有人能離開群體,能離開人際交往。孩子也是如此。沒有朋友的孩子,其內心勢必會產生對友誼的極其渴望,行為上的孤僻與內心中的渴望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隻有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選擇朋友的權利。但這並不是說孩子無論交什麼樣的朋友都可以,還是有一個度的,父母應當適時地把握這個度。佛羅裏達一個10歲的男孩捷森與一個叫羅伯特的男孩是好朋友,經常到對方家去玩。羅伯特的父母從不約束孩子的行為,他們常常惡作劇,往經過的汽車下扔鞭炮。有一次,捷森去羅伯特家玩時,發現羅伯特的爸爸有一個沒上鎖的抽屜,裏麵全是槍。捷森有些害怕,於是就告訴了母親。母親其實也很喜歡羅伯特,但為了孩子的前途著想,禁止孩子再去羅伯特家玩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父母對孩子交友的擔憂不無道理。試想,捷森的母親如果不阻止孩子的交往,後果將會怎樣。孩子由於年齡小,分辨是非的觀念不強,需要父母的及時指導。尊重孩子選擇朋友的同時,也要幫助孩子選擇,把握好度,也就是隻要孩子的朋友品質上沒有問題就可以。

那麼怎樣讓孩子學會交朋友呢?應該怎樣指導孩子交朋友呢?這些都是父母們要處理的問題。父母可以這樣指導孩子交朋友:

1.鼓勵孩子進行正常的交往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交朋友,交一些與自己個性不同的朋友,比如膽大的就可以找膽小的,內向的就可以找外向的,形成優勢互補。父母也要注意不排斥孩子交一些異性朋友。

2.尊重孩子的朋友

有些父母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喜好去限製孩子的交友,這對孩子並沒有益處。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選擇的權利。父母要放下交友的分數標準,隻要孩子的朋友沒有品質上的問題,就不要幹涉孩子的交友。

3.為孩子創造交友的條件

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朋友請到家中來玩,還可以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孩子缺乏朋友的時候,可以帶孩子一起外出旅行或者一起參加某項活動來擴大孩子的交友範圍。

4.重視孩子的交往困難

孩子與他的夥伴在交往中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摩擦。父母在孩子出現不愉快情緒的時候,要注意以關愛的方式去詢問孩子。如果孩子真是遭遇到了交往挫折,父母最好能和孩子麵對麵地坐下來好好談一談,討論什麼是真正的友誼,應該怎樣解決矛盾等話題,並指導和幫助孩子處理交往中的困難。

擁有自由空間的孩子才快樂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給孩子留有自由的空間,以朋友的身份關注孩子,引導和幫助孩子,這樣,家長和孩子才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