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的父親接茬說:“對呀,我以前也有過你那種做法,但效果不佳,後來還是任其自然比較好,隻要把握住兩點就行。”
小龍的父親問:“哪兩點?”
小方父親說:“第一,孩子必須接受學校的教育;第二,遵守道德規範。其餘我認為孩子讀書該怎麼讀就讓他怎麼讀,他想怎麼玩就讓他怎麼玩。父母處處以朋友的身份關注孩子,引導和幫助孩子,這樣,家長、孩子都輕鬆。”
小龍的父親問:“我現在用這種方法是不是晚了呢?”
小方的父親說:“哪會晚呢!現在孩子這麼大,隻要你給他自由的空間,他就會去認真思考,學習上自己的不足在哪裏,自己的長處在哪裏,他自己分析後肯定要在不足之處上下功夫。他自己主動做比你逼著他做效果強多啦。”
小龍的父親說:“有道理,我就照你說的辦,讓孩子有自由的空間。”
兩個家庭用兩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小龍的父母從小把小龍拴在書桌旁,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父母把自己的觀點和意識強加在小龍身上,讓小龍來實現父母的願望。父母從沒有站在小龍的立場上去想問題,沒有以朋友的身份去看待孩子,導致小龍一開始成績還可以,而後就越來越不行。造成這種結果的真正原因就是親子缺少換位思考。
小龍整天忙於學習,從來沒有自己的自由空間,父母為了不打擾小龍學習,也很少和孩子進行溝通,最後小龍離父母設定的路線越走越遠。小方成長的環境不一樣,父母處處平等地和孩子溝通。父母認為某種方法行不通時,馬上換另一種方法,最後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順其自然,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的空間,讓孩子有時間與大人溝通,有時間去玩。孩子在玩中自覺地學習,最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根據兩種不同的結果,父母應該體會到,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是很有必要的。
讓孩子擁有自己的自由空間,孩子才會快樂地成長。而父母這樣做,孩子才快樂!
父母這樣說,孩子才快樂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將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快樂,這比給孩子買貴重的玩具更有教育意義!
對孩子說話,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態度,不要以家長的身份與孩子進行交流,否則無形之間就會拉開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其實,隻要父母用平等的態度與孩子說話,就能建立起一種親密的親子關係。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以下是最讓孩子高興的5句話,父母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1.“你自己來做決定吧”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這麼說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例如,你可以對你的女兒和她的小夥伴說:“你們來做決定,是想留在這裏安靜地玩,還是到外麵去?”5分鍾後,孩子們依舊大聲喧嘩,你就可以再告訴他們:“我知道了,看來你們是決定到外麵去了。”很簡單的兩句話,你不僅讓孩子們明白了前因和後果的關係,你也不會被女兒看作是個“壞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決定,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結果。
2.“媽媽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
身為父母,總免不了有時候會責備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你的孩子才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如果能這樣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錯誤麵前保持冷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