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父母怎樣愛,孩子才快樂(3)(3 / 3)

3.“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有的時候,小孩子會因為生氣或者激動而變得情緒失控,他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隻是不停地大喊:“我不要你!”“我討厭你!”在那個瞬間,可憐的小家夥惟一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詞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來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除了溫和地詢問:“你其實是想說什麼?”你還可以給他一些參考答案:“你生氣是不是因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漸學會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那麼,即使你不在旁邊,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感覺了。

4.“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麼讓你生氣的事,比如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哼唱幼兒園學的新歌謠,或者試圖用手裏的青菜畫一幅畫,你就可以這樣說。說得就好像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後請你的孩子幫你想一個解決的辦法。比如:這個辦法就是等吃完飯,你開始洗碗的時候,他再唱歌給你聽。這是個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讓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對立麵。如果令你滿意的惟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麼,你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讓孩子能記得什麼事情在什麼時間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個。”“小明爸爸讓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這是小孩子們最常用來跟你討價還價的簡單邏輯。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你要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隻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鏡,並不意味著樓裏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鏡。表哥的鞋子小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買雙新鞋。

教孩子學會宣泄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與他人溝通,才能避免將太多的不滿都埋藏在心裏,積蓄太多的怨氣,才能避免因誤會而失去一些好朋友,才能爭取到孩子應有的權利。

豆豆回到家裏,氣嘟嘟地跟媽媽說:“洋洋太不夠意思了,我對她那麼好,每次她讓我放學等她我都會等。可是今天我讓她等我,她就一個人先走了。我好生氣,以後再也不理她了。”類似於這樣的告狀不止一次,她經常向媽媽訴說在學校的不如意,例如同學得罪她了,老師的做法讓她感覺不公平,等等。每一次,媽媽都耐心地開導,幫她分析可能的原因。有時,媽媽向老師、同學一打聽,原來有好多都隻是豆豆的誤會,比如說洋洋並沒有不等她,隻是等錯了地方,沒等到她;同學也是無心的,並不是想傷害她;而老師也絕對不是對她有什麼不好的看法,隻是她自己的敏感。這些,其實隻要當時說清楚就好了,可是豆豆隻會悶在心裏,最多回到家裏向媽媽發幾句牢騷。

像豆豆這樣的孩子,是很常見的。由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家庭教育的特點,很多人都不善表達自己的感情,喜歡將所有的事情都埋藏在心裏。這種含蓄的處事方式有好的一麵,但也有很多弊端。例如容易產生誤會、容易生悶氣,也不利於孩子正常的情感交流,容易給人一種老實可欺的感覺,等等。假如父母能試著從小教會孩子一些表達情感的方法,會對孩子的人際交往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