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公害草莓是真的嗎(1 / 1)

無公害草莓是真的嗎

食事 健康

作者:郝鳳桐

在冬春季節,我們吃到的草莓通常是大棚中的反季節產品。在水果攤和超市裏,紅潤的草莓整整齊齊擺放著,想象著撿起一顆放進嘴裏,這種酸甜多汁的清香感覺,無疑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草莓不僅味道好,還是公認的健康食品。每100克草莓含維生素C50~100毫克,研究證實,維生素C能使皮膚細膩有彈性,對大腦和智力發育有益。草莓中的其他維生素及果膠對便秘、痔瘡、高血壓、高脂血症等病症有一定療效。草莓中所含的抗氧化劑花青素具有防止和修複細胞受損的作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經常吃一些草莓,既是一種享受,也有益於健康。

但凡事總有兩麵性,食用草莓也不例外。人們習慣食用草莓鮮果,而草莓果實是一種裸果,與其他水果相比,缺少外皮的保護作用,容易受到外界有害物質的汙染。因此在許多人心裏,吃不吃草莓,吃什麼草莓,糾結的主要不是價格,更多的是有無農藥殘留的問題。

在一些科普宣傳中,消費者被告知無公害草莓要求果實清潔、新鮮、甜酸可口,農藥殘留量低於人體安全食用標準。但是在目前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無公害草莓離不開農藥。消費者沒辦法通過感官去判斷草莓是否有農藥殘留,以及農藥殘留量是否超出相關的食品衛生標準。因此很多消費者擔心不慎吃了農藥殘留量超標的草莓會發生農藥中毒。

實際上,無公害草莓並不意味著草莓生長中不使用農藥。草莓在大棚中生長時,需要保持較恒定的溫濕度,不便於通風。其常見的病害有白粉病、輪紋病、黑斑病、葉斑病、褐斑病和灰黴病等,在生產過程中從不使用農藥的草莓鳳毛麟角。而無公害草莓,是指在生產使用農藥時需要有嚴格篩選,有選擇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從用藥到果實采摘需要嚴格掌握農藥的安全間隔期,使其完成生物降解過程。因為間隔期短,則農藥殘留量多,所以一般在草莓采收前或用藥後間隔10天左右才能上市。

簡單說來,判斷草莓是否有農藥殘留量超標有兩個主要方麵:一是有什麼,二是有多少。日本從2006年5月開始實施農業化學品殘留物肯定列表製度,涉及草莓農藥殘留的規定首先包括不得檢出的農藥,也即不得使用的農藥包括2,4,5-涕丙酸、敵菌丹、環己錫等,禁用農藥一經檢出,即屬於農藥殘留量超標;對於準許使用的農藥,則規定了最大殘留量標準值,共涉及346種農藥;而對於未涵蓋在上述標準中的所有其他農藥,規定了0.01毫克/千克的一律標準。而歐盟、美國、加拿大和韓國現有的草莓農藥最大殘留量標準分別有177項、63項、46項和116項,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製定的標準中也有草莓農藥最大殘留量標準36項。

我國於2012年11月16日發布,2013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12)》中規定了食品中322種農藥、2293項最大殘留限量。其中草莓被納入水果類的漿果和其他小型水果欄目,人們可以參照相關限量標準來判斷草莓是否存在農藥殘留超標情況。

由於草莓是否存在農藥殘留超標情況,並非憑消費者的感官判斷所能勝任,所以吃到無農藥超標殘留的草莓主要靠對市場的有效監管。2011年,有研究者報道我國一家第三方實驗室,對國內的草莓樣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涉及超市的13個樣品、農貿市場19個樣品和批發市場21個樣品。檢測項目包括甲胺磷、甲拌磷、氧化樂果等50個組分。結果在總共53個樣品中,有49個樣品均檢出不同程度的農藥殘留,其殘留的組分呈多樣性,最多的存在9種,農藥殘留檢出率為92.5%;其中有8個樣品農藥殘留超標,超標率為15.1%。

2014年3月在北京舉辦的農業嘉年華期間,科技工作者以活動場館內4個攤位出售的新鮮草莓作為分析對象,共計抽檢樣品56個;檢測百菌清、三唑酮、腐黴利、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8種農藥殘留。檢測結果表明,在56個草莓樣品中,百菌清檢出8次,檢出率為14.3%,檢出範圍0.008-0.310毫克/千克;腐黴利檢出3次,檢出率為5.4%,檢出範圍0.024-0.490毫克/千克;百菌清和腐黴利的檢出量都未超過國家最大殘留限量的標準,其餘6種農藥均為未檢出。上述草莓全部是在設施大棚內種植,在生產過程中必然使用化學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由於複種指數高,單位麵積農藥施用水平明顯高於大田。上述檢測結果表明,在嚴格篩選農藥品種、掌握合理用藥劑量和采摘間隔時間的基礎上,種植者是可以為消費者提供無公害草莓的。

編輯/陳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