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隻有一個獨生女兒,對女兒的教育非常嚴格,周海從小就養成了不大出門的習慣。周海的父母很愛幹淨,其他小朋友到她家來玩,如果把屋子弄亂,他們會非常不高興,並偷偷告訴周海,下次不要把小朋友帶到家來。於是,周海的朋友變得越來越少,她也越來越不喜歡和別人交往。等周海稍大一點後,父母又常對她說,外麵很亂,壞人多,做什麼事都要小心,常常叮囑她晚上不要外出。一天晚上,她上完自習,獨自一個人回家,發現在一個小巷子裏,幾個男青年正圍著一個女孩糾纏。父母的叮囑頓時變成了她親眼目睹的事實。她嚇得魂不守舍,拚命地跑回家,幾天後仍噩夢不斷,直至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恐怖的感覺才慢慢消失。恐怖的意識雖然消失了,但恐怖的痕跡還是存在。每當周海看見異性,就會產生莫名的恐懼,在惶恐、矛盾、徘徊中,她漸漸把自己封閉起來。
自閉傾向指在有人的場合,特別是在有生人的場合,會感到心理緊張,有異常的恐怖體驗,並伴有異常的行為表現,如心慌、不安、臉紅、手足失措、手腳發冷、出汗、語無倫次等。有自閉傾向的人為了擺脫這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往往把自己封閉起來,拒絕與別人交往。自閉傾向的產生有主客觀兩方麵的原因。主觀原因在於有些兒童本身可能具有靦腆、內向、害羞的性格這些特點不利於兒童與他人交往。客觀原因主要來自於家庭教育。獨生子女本來就由於社會、家庭等因素,出現了“不合群”的性格,如果父母不注意的話,不僅同意,還鼓勵,甚至讚揚自己的孩子不與外界接觸,不與同學交往,就像周海的母親那樣進行消極的“叮囑”,使孩子在還未接觸社會之前,就已經對社會產生了一種恐懼感,這是非常不利於獨生子女成長的。另外,孩子在交往中的屢次受挫,也會使他逐漸回避與人交往。
孩子的這種自閉傾向對其成長有極大的危害,必須采取措施加以糾正。
消除孩子對社會的恐懼心理,鼓勵孩子多接觸社會。家長應該清楚地意識到,隨著孩子的成長,他與外界的接觸會越來越多,孩子是社會中的人,隻有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才能獲得社會的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和知識技能,從而不斷成熟。父母不應該因為社會太複雜,就總把孩子收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如果養成習慣,孩子會對社會產生懼怕心理,無力承受外界的壓力,極易形成自閉傾向。家長應鼓勵孩子多接觸社會,孩子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會遇到在家裏根本沒有想到過的事情,通過對這些事情的解決,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使自己漸漸從稚嫩走向成熟。
接納孩子的朋友。與朋友交往本來是孩子脫離父母視線,開始走自己路的開始,但如果父母仍固執地想讓孩子按自己規定的軌跡走,就可能妨礙了孩子成長的進程。
孩子們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需要選擇朋友,他們需要在朋友那裏得到的首先的是安全感。有時孩子覺得朋友可貴的地方,父母不見得會看得到。父母不一定十分喜歡孩子的朋友,但也不能總是抱怨,否則會傷害了他的感情,使他變得無所適從,導致將自己封閉起來。我們可以在孩子談到他的朋友的時候注意傾聽,弄清孩子為什麼喜歡自己的朋友,可以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裏來玩,與孩子分享交朋友的快樂。
教孩子正確看待交往中的挫折。孩子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是難免的,但由於孩子的性格不同,對挫折做出的反應也不一樣。有的孩子生性敏感,自尊心強,當他們遭到別人的拒絕時會很傷心,從而對與他人交往產生一種恐懼,漸漸變得退縮。家長應注意孩子情緒的變化,常常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與朋友交往的情況。當出現問題時,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幫助孩子解決,從而使孩子積極地與他人進行交往。
走進大自然,讓孩子在心靈上不再孤寂。有人說,城市的“都市化”是對孩子天性的扼殺。這可能有點極端。但也不可否認,我們的孩子在心靈上的封閉與城市生活的單調、生活節奏的緊張確實有關。作為家長,我們不妨抽出時間來,帶孩子去感受大自然。這樣,不僅有益於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會讓他們把心中的不快與壓抑釋放出來,漸漸變得豁達、開朗。
習慣11.糾正孩子嫉妒心強的壞習慣
嫉妒是一種消極、有害的心理。它會破壞人際關係,傷害同學間的友好感情,甚至會由於攻擊情緒的發泄而造成悲劇。父母應努力幫助孩子擺脫嫉妒的糾纏,培養孩子寬闊的胸懷。
嫉妒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緒表現。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我們常看到兩三歲的孩子看到媽媽抱起別人家的孩子,他就會很快地跑過去,叩叩他的頭,或抓他的腳,想把那個孩子支開,並且會立即要求媽媽抱自己。雖說嫉妒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緒反應,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可以采取聽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態度。因為常常的嫉妒反應情緒,會演變為人格的一部分。另一方麵,孩子嫉妒過強,也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產生諸多不良情緒,不僅影響進步,而且對身心健康極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