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萬般皆下品,唯有“學習”高(4)(3 / 3)

盧剛事件,可能大家並不陌生。盧剛的學習成績一直十分優秀,他於1986年赴美留學,據說他的博士資格考試成績創下了愛荷華大學的紀錄。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學生,他的行為卻讓人備感震驚。

那是1991年11月1日下午,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物理大樓三層的一間教室內,幾個教授和研究生正在進行有關天體物理的討論。3點30分左右,一直參加討論的中國留學生盧剛突然從口袋裏掏出一把手槍,首先對準自己的導師葛爾茲開了一槍,葛爾茲教授應聲倒下。接著盧剛又不慌不忙地對準旁邊的史密斯教授開了一槍,史密斯教授也倒在血泊裏。盧剛把槍對準了自己的同學山林華,隻聽到“呼”的一聲槍響。當教室裏的其他同學被嚇得目瞪口呆、驚惶失措的時候,盧剛匆匆離開了教室,跑到係辦公室,一槍擊斃了係主任。然後又走進行政大樓,向副校長開了一槍。最後的一聲槍響,他是對準自己的。

盧剛的這次行動,顯然是精心策劃的。然而他作案的動機,竟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他認為葛爾茲教授在畢業論文答辯時有意刁難他,致使他沒有取得博士學位;另一個原因是,晚來一年的山林華不僅受教授的青睞,而且還比他早拿到博士學位。最讓他嫉妒並難以容忍的是,山林華還得到了他渴望得到的競爭優秀論文榮譽獎的提名。

麵對這樣慘痛的事件,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希臘的一位心理學家曾說:“嫉妒是一種十分自然的反應,每個孩子都會有嫉妒,孩子的嫉妒心從很小的時候就會有反應,引起孩子嫉妒的原因極多,在很多情況下,這種嫉妒會達到折磨人的程度。”當然,嫉妒的範圍也是很廣的,包括嫉妒人、嫉妒事、嫉妒物。手段也多種多樣,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語進行惡意中傷,有的付諸手段卑劣的行動。實際上,嫉妒心本身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會使人在處理問題時完全以自己為中心、情緒化反應強烈、自控力差、缺乏理性,很難對事情的利弊做出恰當的判斷。嫉妒對個人、集體和社會均起著耗損作用,是一種對團結、友愛十分不利的情感。這種缺點如果保留到長大以後,那麼孩子就很難協調與他人的關係,很難在生活中心情舒暢。因此對於家長來說,要注意糾正孩子的嫉妒心理,建議從以下幾點著手。

1.分析孩子產生嫉妒心理的原因。兒童產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歸納起來,主要是孩子內在的消極因素和外部環境的消極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如在競爭中受挫會導致他對成功者的嫉妒;因教師對他人的表揚而產生嫉妒;因自己容貌欠美、身材欠佳而對生理條件優越的同學產生嫉妒;因自己家境貧寒而對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同學產生的嫉妒等,再加上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漸漸缺乏自信,心胸狹窄。隻有了解了孩子嫉妒心理產生的原因,家長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2.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所以作為父母,不但要正確地認識孩子,還要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表揚得當,可以增加他的自信,促進他不斷進步;如果表揚不當,就會使孩子驕傲,不能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甚至當有人說別人好,沒說他好時,他就難以接受。例如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誤以為是對自己的否定,對自己是威脅,損害了自己的“麵子”。其實,這隻不過是一種主觀臆想,一個人的成功不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別人的幫助,榮譽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人們給予讚美、榮譽,並沒有損害自己。而孩子之所以產生嫉妒心理,是因為他還不能全麵地看問題,不能對自己和他人進行正確的評價,這就要求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注意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自我。

3.培養孩子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教給孩子客觀地看待和分析問題的方法,培養孩子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僅能使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地對待別人,還能使孩子的理智得到較好的發展。平時,家長要有意識地設置環境,創造氛圍,讓孩子從日常的生活中,從家長的處世哲學中,體會到“強中更有強中手”,“人人不如己,處處占上風,事事要拔尖”的人是沒有的。如果家長設法使自己的孩子養成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習慣,孩子的情感就會不斷豐富,心理就會日趨成熟。這時,即使孩子對某人產生了嫉妒心理,也會很快被理智的思考所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