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生活麵並不寬,見識較少,再加上傳統的定勢思維習慣的影響,思維水平自然受到了許多限製。家長要利用一切有利時機讓孩子走出家門,走入社會,到公園、博物館、動物園、科技中心等地,了解社會生活,接觸更多的人,開闊眼界,增加知識積累,擴大思維範圍。孩子一旦具備了一定的見識,他思考問題的方向就會靈活得多,就不會被舊思維老辦法限製。寫河流,就到河岸上走一走,看看魚蝦飛鳥、山花野草,收集關於河流的傳說、神話、曆史等,激發寫作靈感,增加知識,擴大思維的範圍。
2.營造寬鬆、自由的創新氛圍
克服定勢思維,其實就是打破傳統,創造求新。創新思維隻有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才能孕育、誕生。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多的限製和壓力,應留給他們足夠的自由思考的空間和放鬆的心情,以便能深刻、全麵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成績。
3.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同中求異
我們常常發現,對於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孩子的回答卻是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家長在這一點上應該給孩子適當幫助,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鼓勵發表個人意見;提倡一題多解,同中求異。“龜兔賽跑”中兔子一直是被批判的角色,烏龜一直是人們讚揚的對象,學習的榜樣。如果從另一角度看待這故事,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烏龜雖勝,但呆笨的辦法不可取;兔子雖敗,但偶爾的失誤不能掩蓋其遠超烏龜的奔跑能力。
習慣34.糾正孩子由不愛動腦的壞習慣
思考是學習知識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父母要從小訓練孩子思考的習慣,這樣才能使他們在學習中日有所得。
學習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不經過思考的學習,一種是經過自己思考的學習。我們可能有這種體驗,沒經過思考的東西,即使學了,也會很快忘得一幹二淨。學習理解了,加上自己思考後的東西記得最牢,往往會一生受用無窮。這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之則殆”的道理。
李宗寶每次做家庭作業時都要媽媽幫忙,媽媽幾乎每次都說他:“你已經是四年級學生了,做作業時要先自己動腦去想,實在想不出再來問我。”可李宗寶總是纏著媽媽,在媽媽幫助下才能完成作業。對此,媽媽很無奈,不知該怎樣糾正兒子這個毛病。
而孩子們現行的學習方式,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主要是第一種,也就是不經過自己思考的學習,原因當然有教育本身的問題,也有學生自己的問題。在孩子所接受的學習和教育中,有些知識根本不需要思考或者根本不容許孩子去思考,家長和老師們往往隻關注學生記住了多少內容,考了多少分,而不注意留心孩子是不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會懶得去思考。如果這種傾向不能得到扭轉,那麼這一代孩子仍然是缺乏創造力的。
狄更斯說過:“進步乃是先取出盆中的嬰兒,然後再倒掉盆裏的水。”我們可以由讀書而搜集知識,但必須利用思考把糠和米分開。在信息社會的今天,當書本、報刊、廣播、電視、電腦上各種信息滾滾而來的時候,缺乏思考和判斷力的孩子們,怎樣取得“去偽存真、棄粗取精”的進步?這是每一位家長和老師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學會思考,是人的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應當始終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知識放在首位。
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和能力,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下麵就是培養孩子思考能力的具體方法:
1.培養孩子觀察的習慣
2.認真回答孩子思考中提出的問題
有些孩子愛琢磨事情,隨後會提出一些問題。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別以無聊或荒誕來定論,而應該認真加以對待。
3.開發孩子的大腦
人的大腦是智慧的發源地,充分開發孩子大腦的功能,會使他更加喜歡思考。左手和右手的協調對開發人的大腦非常有好處,可以讓孩子練習打字、彈琴、編織毛線,練左手書法等。
4.常常讓孩子領悟到事物的相對性
絕對的東西一般不需要思考,也不容易引起思考的興趣。在遇到外國人的時候,家長可以問孩子:“在我們的眼中,對方是外國人,在外國人的眼中,我們是不是外國人呢?”還可以讓孩子領悟到前後、左右、上下等都隻有相對的意義。
5.常常讓孩子領悟到事物的可變性
孩子們知道大熊貓喜歡吃箭竹,父母可以告訴他,遠古時代,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孩子見到毛毛蟲,會又害怕又厭惡,父母可以告訴他,美麗的蝴蝶就是醜陋的毛毛蟲變的。這樣不斷地給孩子指出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時間、地點發生的變異,孩子的視野就會開闊起來。
6.進行科學啟蒙
家長要經常給孩子講一些科學知識和科學家的故事,點燃孩子智慧的火種,使孩子學會用科學的清晰的思路來觀察、思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