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麵的知識應該為後麵的學習打基礎。如果前麵的知識理解不透就去學後麵的知識,不僅前麵的容易遺忘,而且還容易前後互相幹擾,互相混淆。
家長糾正孩子隻抓進度不抓複習的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學習,不能被暫時的現象蒙蔽而盲目樂觀。
2.觀察孩子的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合理。
3.讓孩子在複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
4.應建議孩子多了解其他同學的學習方法,選擇恰當的方法學習。
5.對孩子的刻苦學習精神給予鼓勵的同時,要讓孩子尋求更輕鬆、省時的方法。
習慣43.糾正孩子上課不愛回答問題的壞習慣
我國傳統的提問法在幾千年的教學發展的長河中閃爍著光輝,但由於受儒家人本思想的影響,它的運用主要在於引導學生領悟已有的知識,而不鼓勵他們在未知的領域中去創新。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又是怎樣一番景致呢?
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句。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隻隔數重山,即刻就要到家了,為什麼還用‘何時’呢?”經教師這麼一點,我們就會根據時代背景悟出作者的用意:即表麵上寫回家的急切心情,但實質上是看到“變法”後“又綠江南岸”的蓬勃景象,想到“何時”再回京任相,繼續把“變法”進行到底。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我們的思維能力就得到了鍛煉。
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沒有問題思維就將停止了。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師生在教學中存在著大量的知識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這種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師生關係下、和諧的教學氣氛中進行的。實現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課堂提問。思維活動從問題開始,並在尋求問題的解答中深入和發展。在一堂課的起始階段,提問能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激發其探索的欲望。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會使學生的注意力處於高度集中的狀態,同時引發進一步探索的動機,或獨立思考,或相互討論,使課堂教學秩序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但都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駛進。良好的教學提問既是一種鎮靜劑,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夠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展。
教師提問的過程就是教給學生提出問題方法的過程。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解答是對思維能力的訓練,教師對問題的評析又是思維方法的傳授。一些發散性問題、求異性問題的提出和解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積極地回答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課堂提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學生在答問過程中,既展示並闡述了觀點,又鍛煉了說話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有的學生作文寫得不錯,但口頭表達能力卻相當欠缺,對老師的問題明明會答,卻因為臨時組織語言能力差而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越是這樣,就越怕出醜,
怕老師責備而不願意開口。我們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得積極參與課堂上老師的提問,和同學們一起探討各種疑問。
回答問題還可以鍛煉膽量。由於心理素質、性格、經驗等因素的影響,有一部分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怯場心理,不論是自願舉手或是被老師點名起來回答問題,往往感到局促不安,頭腦空白,言不達意。
通過教學提問活動,教師和學生可分別從中獲得對各自有益的反饋信息,以作為進一步調整教與學活動的重要參考。比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檢查學生對所教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探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尋求學生知識鏈條上的漏洞和產生錯誤的原因,全麵掌握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反省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或錯誤等。然後,再根據從提問而得到的反饋信息,靈活地調整後繼的教學活動。同時,學生可以通過答問,從老師那裏獲取評價自己學習狀態的反饋信息,在學習中不斷審視自己,改進自己的學習態度、方法、習慣等,使自己後繼的學習活動更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