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糾正學習中的壞習慣
習慣45.糾正孩子學習的壞習慣
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係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壞習慣則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夠用不斷增長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創舉,並使他達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吳剛,13歲時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0歲時參加了托福和GRE考試,成績優異,獲得美國多所大學的全額獎學金,赴美攻讀博士。
吳剛的父親吳善陶是台安縣南關中學的高級教師,他在《兒子的學習習慣好》一文中詳細敘述了吳剛在學習方麵所養成的良好習慣。
量化的習慣。學習最忌一暴十寒。每天完成一定的量,積累起來就十分可觀。如認識漢字,記英語單詞,都是每天10個,即使走親串友也從不間斷。一年下來,3000個常用字記住了,
3000個英語單詞也記住了。記乘法口訣,是每天起床穿衣時媽媽教一句,他記一句。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共17本,5000多頁,看起來怕人,但是“眼怕手不怕”,每天消化10頁,一年半下來就全部看完了,並做完了所有的題。我們從來不搞“傾盆大雨”,也從來不讓孩子整天玩耍。
預習的習慣。課前不預習,課上就抓不住要領,或思路跟不上,容易開小差。我要求孩子如果不把要講的內容看兩遍就別進課堂。上課時,自己懂的就要當堂記住,自己原先不甚懂的就要全神貫注地聽懂。這樣,課後做起作業來既輕鬆,速度也快,還能騰出時間自由閱讀。
定時的習慣。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我們都要求孩子定時。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能剝奪孩子玩的權利,不玩痛快,學習時也不會精力充沛。但隻要到了學習時間,他就會準時打開收音機聽英語廣播。
獨立思考的習慣。吳剛思維敏捷,理解力強,並善於比較分析。小學三年級學習分數減法時,他告訴媽媽,如果分子都是1,被減數的分母比減數的分母小1,那麼差必定是分子為1,分母為兩分數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如1/2-1/3=1/6,1/7-1/8=1/56。一個9歲的孩子,能做這樣的概括,很不簡單。媽媽著實表揚了他一番,肯定了他這種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到了中學,他碰到難題從不肯輕易放過。他認為,自己想出來的比別人告訴的要強百倍。
專心的習慣。我們教育吳剛學習時要全神貫注,一分一秒也不許思想開小差;玩的時候就要玩痛快,不想學習上的事。經常是吃飯的時間到了,熱氣騰騰的飯菜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媽媽一遍又一遍催他:“吳剛,吃飯吧,來吃飯吧。”“不,我這道題還沒做完呢。”他頭也不抬,繼續做他的題。有一次,家中的來客也感動地說:“這樣專心的孩子真是少見。”他學習上的內驅力十分大,一旦進入角色,什麼也別想分散他的注意力。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係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壞習慣則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夠用不斷增長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創舉,並使他達到道德破產的地步!”同樣,不根除孩子學習上的壞習慣,就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作為家長,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上的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呢?上文中吳剛的學習好習慣就是好的範例,此外,下麵這些家長的經驗也值得借鑒。
家長1:讓孩子認識到壞習慣對學習的影響。總的說來兒子是一個進取心強的孩子,但他在學習上卻存在著拖拖拉拉的壞習慣。我對他說:“兒子,你有這種習慣雖然不好,但更可怕的是你根本沒有認識到它為什麼不好。”我讓兒子找出這種壞習慣的不好影響,他想了想說:“一是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二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當兒子意識到自己的壞習慣時,也希望能改正。以後,兒子學習的時候,我有意識地坐在他身邊,督促他,提醒他抓緊時間。差不多過了一個月,他就改掉了這種壞習慣。
家長2:把握好改正壞習慣的時機,循序漸進。女兒學習的獨立性很差,一碰到難題想都沒想就嚷嚷:“媽,這道題怎麼做呀?”我雖然總是對她說,“學習要自己動腦”,可還是忍不住要幫助她。每次我給她講解的時候,她都會偷偷瞟電視。為了糾正她的這種毛病,我的做法是:當她的壞習慣一露頭,我就毫不留情地指出來。例如,當我發現她一邊寫作業,一邊看電視時,我對她說:“一心不可二用!”順手關掉了電視。我知道,要糾正已經養成的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得慢慢地來。不急於要求孩子“立地成佛”,一旦發現孩子有一點點進步就馬上表揚。
家長3:找到養成壞習慣的原因,對症下藥。兒子一寫作業事兒就特多,不是削筆刀找不到了,就是筆不出水了。一會兒說口渴了,一會兒又嚷嚷著想吃水果。要不是再三催促,根本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能寫完作業。我們通過認真反思,終於找到了兒子養成這種壞習慣的一些原因:我們家比較亂,學習環境不好;我和他爸都嘮叨得太多,讓他感到無所適從;還有,我們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沒有規律。於是,我們針對這幾方麵的問題,逐一解決,效果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