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為了學有所成(4)(1 / 3)

古代有個叫蹶叔的人,他自信,且喜歡與別人唱反調。起初,他在龜山北麵種田,在地勢高的平地種稻子,低濕的窪地種高梁。他的朋友勸他說:“高粱喜歡高原地勢,稻子喜歡低濕環境,而你卻弄顛倒了,不合乎它們生長的習性,怎麼會有好收成呢?”蹶叔沒有聽從朋友的勸告,固執己見。一直這樣種了幾個年頭,搞得糧倉裏一點儲存也沒有了。他這才到朋友的田地裏去察看。朋友的田地,果然收成非常好。於是他懷著歉意向朋友作揖道:“我知道悔改了。”

固執的蹶叔,起初不肯聽從朋友的勸告,結果將事情搞得亂七八糟,啞巴吃黃連——有口難言。但有一點是十分可貴的,也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那就是蹶叔知錯能改的精神。當他發現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時候,沒有像那頭驢那樣“死”到臨頭仍不知悔改。蹶叔的悔悟是明智的,我們也相信他的高粱、稻子從此會豐收的。

蹶叔善於悔改的精神,對於我們每個人,尤其是思想固執之人將是非常好的啟迪。

生活中,做事靈活,不認死理,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才能將事情處理得遊刃有餘;學習中,要把握學科的規律,不死鑽牛角尖,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才能靈活掌握各種科學知識。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學問是個未知數,因此學無止境。我想沒有一個人能不向別人求教就什麼都懂,真正的萬事通是不存在的。實踐出真知,隻有通過實踐,通過學習,通過求教才能使自己的知識多起來。聽說有個叫張悅的學生,外號叫“小靈通”。原來這孩子從小就特別好問,總愛“打破沙鍋璺(問)到底”,想不通的問題,總要三番五次問個明白,他爸就為其取名張品——“張三個口”問別人,難怪成了“小靈通”!

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大學問家、大教育家孔子,可謂知識淵博、名貫四海,被尊為“聖人”。然而孔子是一位很誠實謙遜的人,他教導學生要樹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學態度。他從不滿足,總是虛心向別人求教。他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意在勉勵自己和學生要虛心向別人求教,絕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學生要到齊國去,路上遇到兩個小孩在爭論問題,互不相讓,以致麵紅耳赤、氣喘籲籲。當兩個孩子得知來者便是世人皆知的孔老夫子時,其中一個對他說:“我們在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我說早上近,正午遠,因為早上太陽又大又圓,中午就變得像個小圓盤。他說早上遠,正午近,理由是早上太陽一點不熱,正午熱得像開水一樣燙人。”說完兩個孩子一齊看著孔子,等他來裁決。孔子思考了半天,隻覺得他倆都有道理,就老老實實地對兩個小孩說:“這個問題我也搞不清楚。”兩個小孩不解地拍手笑著說:“人家都說你有大學問,原來也有不明白的問題。”孔夫子點點頭就走了。

學海無涯,學無止境。要從小養成好學勤問的習慣,切實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對待自己的問題要客觀公正

客觀對待自己的問題,不要“鑽牛角尖”。有些孩子對自己很自信,聽不進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利用別人善意的勸告來提高自己,故步自封。

2.認真聽取別人好的建議和意見

對於別人好的建議,要認真聽取。一個人所掌握的信息數量總是有限的,自己總有不如人之處,自以為是的思想是有非常大危險性的。

3.從小養成謙虛的好習慣

謙虛的習慣不是一朝形成的,要從小開始培養。因此父母要從小就注意使孩子養成謙虛的好習慣。

習慣54.糾正孩子考試怯場的壞習慣

考試需要充滿信心,需要鎮定從容的臨場心態。所以,父母應引導孩子正確對待考試,從而消除孩子怯場的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