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因勢利導,因材施教(5)(2 / 3)

可以對他說:“你並不笨,一次成績沒有考好,是很正常的事情。”可以告訴他自己以前的學習情況也並不是那麼理想,人無完人,誰都會有失敗,要看到自己的優點,例如,他的乒乓球就打得很好,或者他的畫畫得很好,他們班上的同學就沒有人比得上他。

3.安慰他

幫他找出他比別人做得好的地方,鼓勵他繼續發揚。幫他找到做得不好的地方,提醒他注意向別人學習。例如是不是方法不對,或者沒有用心等等。

4.給他講故事

例如,法國大作家巴爾紮克一次寫作時朋友來訪,他很長時間也沒有發現。中午仆人送來飯萊,客人以為是給自己送的,就把飯菜吃了,後來客人發現巴爾紮克還是那麼忙就走了。天黑了,巴爾紮克覺得該吃午飯了,就來端碗端盤。看到飯菜已被吃光,他責備自己“真是個飯桶,吃完還要吃!”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連續幾小時趴在潮濕、肮髒的地麵上,僅僅是為了解螞蟻生活習慣,他用放大鏡觀察搬運死蒼蠅的螞蟻的活動。毫不理會也沒有聽到周圍有許多人圍觀議論。

用這些故事告訴他,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須專心致誌。

習慣70.糾正孩子不及時改正錯誤的壞習慣

我們都看見過蘋果慢慢地壞掉,那就是因為它的身上已經有了某種病菌,可是人們沒有在意,最後,由一點擴散開去,蘋果就漸漸徹底潰爛掉了。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它給了我們很深的啟示:防微杜漸。

我們都讀過“千裏之堤,毀於蟻穴”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要防微杜漸,及時改正生活和學習中的錯誤和缺點,作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我認識一個同學叫小梅,學習成績優良,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假日的一天,他與朋友小寒、小王相約到野外郊遊。回來的路上,經過一片蘋果園。蘋果園裏靜悄悄的,一個人都沒有,看著又圓又大的蘋果,聞著誘人的香氣,大家這才感到又累又乏又渴。小梅說:“咱們摘點吧,沒關係,反正沒人看見。”小寒說:“這不是偷嗎,不行吧。”小王說:“不就是一點蘋果嗎?就這一次,下不為例。”小梅和小王抱著僥幸心理,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找借口,豈不知常此以往,就會給自己的錯誤行為大開綠燈,從而導致更大的錯誤。

最後,小王在小寒的勸說下,找到了賣蘋果的老漢,拿錢去買了蘋果吃。小梅卻摘了兩個蘋果一邊吃一邊想:小寒他們真傻,現成的蘋果不吃,卻要自己花錢買。

從此以後,小梅不斷找機會到蘋果園摘蘋果吃,起初還很害怕,但一直沒有被人發現,慢慢地他的膽子越來越大。開學了,小梅不再有機會到蘋果園。但班裏的同學經常發現自己心愛的文具不翼而飛,其實都是小梅幹的。

有一天中午,小梅來到老師辦公室交作業。他看到桌上放著100元錢,他看看四周空無一人,小梅就把錢拿走了。後來,他的膽子越來越大,更猖狂地進行盜竊。偷同學的,偷老師的,偷家裏的,最後,還把惡手伸向了社會。他用偷來的錢買名牌服裝,玩遊戲機,下飯館,不思學業。最後,在一次偷竊時被人發現,他惱羞成怒,持刀將那個人刺成重傷。終於,他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

從偷蘋果這一件小事開始,小梅由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小錯不斷,逐漸養成了小偷小摸的習慣,最終導致犯罪。由這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教訓:要從小事做起,小的錯誤不能及時改正,就會釀成大錯。

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很多學生都學過的課文中講到,小時候的列寧因打碎花瓶說過謊,幼年的卡耐基還偷拿過家裏的錢,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人格的偉大,因為他們能及時改正錯誤,重視小錯的危害,知道如果不及時改正小錯就有可能發展成為大錯。因此,要防微杜漸,首先要解決的是思想認識的問題。隻有思想上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真正及時改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