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摒棄壞習慣是成就人生的前提(2)(1 / 3)

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指出“要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們從頻繁的考試和學校、家庭的雙重夾攻中解放出來,自由地去學習人生,學會創造。

3.給孩子廣闊的空間

陶行知先生還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使他們自由地向宇宙發問,與世界為友。我們的家長卻生怕孩子時間多了,硬把他們的時間占據、榨取,到一點不剩為止才罷休。

4.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

對孩子的動手行為,家長應該給予鼓勵。多看到他們的長處,不要稍有不當,就大聲嗬斥,極盡壓抑之能事。

習慣76.糾正孩子不善於發散思維的壞習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都不同。拿到一個材料,如果從一個角度去思考,往往會妨礙我們對事物全麵的理解,但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可以獲得豐富、深刻的認識,就可以克服我們思維中的片麵性、表麵化,把思維推向一個廣闊的天地。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有隻虎皮鸚鵡雖然飛向了廣闊的天地,卻餓死在果實累累的林子裏。如果要以此做為作文題,我們可以確立哪些立意角度呢?同學們可以先不要看下麵的內容,自己去想一想。你會說,溫室裏的花朵,不經風吹雨打,是沒有生存能力的?還是會說,填鴨式教育,隻能讓學生的能力日益下降?會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還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無論你是怎麼想的,隻要立意正確,並且感覺自己有要寫的內容,都是可以的。

我們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激發自己的思維,要讓大腦中每一根神經、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在題目允許的廣袤思想空間裏自由地馳騁,發現一個又一個構思角度,防止千人一麵。

發散思維可以激發我們的積極性。比如,學習《小桔燈》時,我們可以向孩子提出這樣一個問題“12年過去了,小姑娘的爸爸回來了嗎?她媽媽的身體變得怎麼樣了?小姑娘自己生活得好嗎?”根據這些參考性問題,我們來擬題目,寫一篇隨筆。對於這種續寫性的課外隨筆,孩子的興致往往很高,隨筆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異彩紛呈,充分展現了他們獨特的審美視角,這種收獲無疑是很大的。

再如,學《賣炭翁》,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賣炭翁的一車炭被宮使搶走之後將會如何?他以後的生活將是什麼樣的?並把自己的想法寫一篇隨筆。我們可以說,這半匹紅綃一丈綾是宮中之物,既不能做身上的衣裳,又不能換口中的糧食,他雖然呼天搶地地大哭,但路人都敢怒而不敢言,他隻好孤零零地回到破窯內,想想無法活下去,一頭撞死在窯壁上。可以說,他先是向宮使苦苦哀求,繼而據理力爭,卻遭到宮使的痛罵毒打,結果被宮使活活打死,宮使則拉著炭車揚長而去。還可以說,賣炭翁的不幸遭遇和宮使的蠻橫行徑,激起了周圍群眾的同情和義憤,在一位好漢的帶領下群起打跑了宮使,分買了一車炭,讓賣炭翁收了炭錢趕快逃走。把自己想到的說出來,這就夠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思維方向,我們自己的觀點就是最好的。

擁有發散思維,再來看我們的課文,是不是就變得有意思多了,知識都變成趣味搶著進入我們的大腦。這真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呀!

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三單元作文題是《第三隻小板凳》。一般我們都是從愛因斯坦的角度去看問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條件”之類的話題為大家所青睞。因此,也就變得很俗了,很難寫出新穎獨特的文章來。讓我們運用發散思維看一下:老師認為愛因斯坦交的“小板凳”是“世界上最壞的板凳”,這個看法是片麵的。原因是老師不知道愛因斯坦交的是第三隻,第一隻、第二隻比第三隻更“壞”。老師這種看法是緣於不能全麵地看問題,沒有調查研究。這樣我們就可以推出“要全麵地看問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等新的立意角度了。有了新的角度,加上充足的論據,一篇優秀的作文就產生了。

發散的角度愈多,我們掌握的知識就越全麵,思維就越靈活。對於有新意有深度的看法,我們應該大膽地提出來,和老師同學們一起探討,從而激發全班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當我們的看法出現錯誤時,也不要覺得不好意思,這隻能說明我們的想法還不完善。讓我們在一種寬鬆、活潑、能充分發表自己觀點的氛圍中,展現個性,展現能力,展現學習成果。

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在生活中尋找發散點

大千世界,豐富多彩,孩子們在其中怡情怡性,充滿濃厚的興趣和好奇。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不失時機地給孩子一些鍛煉的機會。看到天橋上無人搭理的乞丐,他們有什麼看法呢?是痛斥世人的冷漠無情?還是悲憤乞丐的不思進取?等等。

2.利用課堂知識訓練發散思維

不管哪一學科,都可以利用發散思維,不斷地擴展我們的思維空間。比如,曆史上的秦始皇是一代暴君,他使用各種酷刑,還焚書坑儒,孩子們對於他還有什麼看法嗎?他還是統一中國的第一人,是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皇帝,他有膽有識,這些角度可以啟發孩子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