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摒棄壞習慣是成就人生的前提(3)(2 / 3)

一位達到婚嫁年齡的女孩子,總是覺得因為自己的鼻梁太低,所以才沒有人追求她,因此非常憂慮。有一天,她的朋友開玩笑地對她說:“你的鼻梁這麼低,大概一輩子都嫁不出去了,你就作一輩子的老姑娘吧。”那位女孩子聽了這話,平時的焦慮猛然爆發,一發不可收拾,回去後便自殺身亡了。

這位女孩子之所以會自殺,就是因為她在一條斜路上越走越遠,鑽牛角尖使她的心胸日益狹隘,終於選擇了不歸路。我們要做健康陽光的一代人,就得擯棄這種惡習。

讀書同樣不需要鑽牛角尖

魯迅先生的讀書法中有一個叫“跳讀法”。他認為,讀書遇到難點,是應該經過自己的鑽研弄懂它,但遇到暫時無法弄懂的問題,就要“跳過去,再向前進”。這樣,到後來“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他說,讀書要‘‘先易後難”,不鑽牛角尖,書讀多了,理解力就提高了,知識麵就擴大了,先前不懂的疑問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了。如果遇到難點,就在原地死摳,不僅老問題解決不了,新知識也與我們擦肩而過了。

一個人能否深刻理解作品,主要取決於讀書人的人生閱曆和知識麵,就青少年兒童來說,所缺乏的正在於此。然而,這一時期卻是人生中感性認識和機械記憶力、模仿力最為發達的時期,就一般普通人而言,他積累的詩詞歌賦、經典名章,大多就來自這一時期。如果我們對一切知識都鑽牛角尖,為什麼這個字這樣寫,而不那樣寫呢?為什麼這個詞的意思是A,而不是B呢?我們把時間都花費在思考類似的問題上,就不可能有機會接觸大量的優秀文化作品。

這種“反芻式”的學習方法,讓我們荒廢了最佳的積累知識的時期。學習的高明之處便在於,先在人生記憶、模仿的黃金時段,盡量記憶、模仿,待到日後再去慢慢地領悟,分批消化,從而享用一生。

家長錦囊:

不能讓上進心變質

有的時候,孩子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就不信我今晚做不出這道題”,“我就不信我考試老是超不過他”,“我一定能考班級第一的,我不允許自己第二”,……這是孩子對自己的一種期望,本不是什麼壞事,但過了頭就屬於鑽牛角尖了,容易讓他們陷入失敗的境地。

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遇到學習上、生活上的難題時,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解決。條條大路通羅馬。這種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換另一種方法說不定是件很容易的事,先不要自尋煩惱,天無絕人之路,方法一定能找到的。

小心您的“創新”

現在的家長經常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這是社會的進步。但是千萬別把一切逆反的思維都當成是寶貝,一旦孩子形成反常的思維方式是很難糾正的。

開闊孩子的心胸

孩子種種的鑽牛角尖現象,其根源在於他們的心胸不夠開闊。擁有開闊的胸襟不但對學習是件好事,對於做人處世更是可貴的品質。

習慣80.怎樣糾正孩子想像力缺乏的壞習慣?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隻要我們敢於想像、善於想像,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彩,知識也會融會貫通。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在學海中自由地翱翔……

媽媽正在做包子,5歲的小女兒坐在小凳子上看著。女兒忽然提了一個問題:“星星是從哪兒來的?”媽媽沒有急於回答她,而是說:“你想想看。”女兒出神地注視著母親揉麵的動作。母親揉麵,揪麵團,擀麵餅.包包子……看了好一陣子,女兒突然說:“我知道星星是怎麼做出來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東西做的。”媽媽聽了先是愣了一下,然後特別激動地親吻了自己的女兒:“寶貝,你的想像真奇特。”爸爸聽了這件事以後也非常高興,拉過女兒給她講女媧摶泥造人的傳說。後來這位小姑娘成了著名的作家。

孩子的想像力是無處不在的,家長其實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開放自己的思維,放開孩子的手腳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從兒童期開始要給小孩子一些想像力的教育;到了青年,要讓他們去創造實踐想像力,即使在想像中碰壁,也無所謂。因為有想像才有創造力,才能成功。

1996年7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分析文章,題為《別讓孩子患上集體的“失語症”》。文章寫道:如今的孩子有集體患上“失語症”的危險。而這危險又是在規範化、標準化的學校教育一步步慫恿下漸次加重的,且看事實:某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上,黑板上寫著一個“雲”字。一個小男孩被老師叫了起來:“這是什麼字?”小男孩清脆地答道:“是‘雲’字。”老師的臉沉了下來:“他說錯了,誰來糾正?”一個小女孩站了起來,背書般地大聲說:“雲雲雲,這個字我認識,橫、橫、撇、折、點,這個字念‘雲’。”老師笑了:“對了,老師不是教過嗎?每個小朋友都要這樣說,才算對。”

在一次小學語文考試試卷上有這樣一道題:“進”的反義詞是什麼?至少有一半的人寫出的答案會被判為錯的。因為標準答案是“退”,答“出”的隻能算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