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摒棄壞習慣是成就人生的前提(5)(2 / 3)

在學生的學習中也是這樣,要勇於“更上一層樓”才有可能得到預想的效果。

有一個希臘神話說:有個獅身女首而有雙翼的怪物,名叫斯芬克斯。它常常踞坐在路旁岩石上,出謎語給過路的行人猜:“有一種東西,起初是四隻腳,後來是兩隻腳,最後是三隻腳,腳最多時最弱小。這是什麼東西?”這個謎語難倒了很多人,當時不能回答謎語的人就被殺死了。後來,一位名叫俄狄普斯的過路人猜中了,謎底是“人”。於是,斯芬克斯慚愧地投岩而死。

從這個神話中我們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其實,所有的知識,都有一個各種謎的不斷提出與解決的過程。那些不能回答這些謎的人,便成了斯芬克斯的手下的敗將和俘虜;而有的人像俄狄普斯一樣,通過艱苦的思考和研究,終於揭示了謎底,征服了斯芬克斯,成為了真正的英雄。謎,對於那些不願多動腦筋的人而言是可怕的,它意味著災難;謎,對於那些意誌堅定的人而言,卻是可喜的,它意味著創造的可能性。

在《茶餘客話》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袁文清公桷受業王深寧門下,嚐雲:‘予少時讀書有五失:泛觀而無所擇,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縮不敢望,其失懦而無立;纂錄故事,一本未終而累改端,其失勞而無功;聞人之長,將疾趨而從之,輒出其後,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學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這段話總結了學習方法上的反麵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寫在最前麵的:“泛觀而無所擇”。對於知識,我們有些同學缺少的就是好奇心以及深挖的精神。隻有把知識學深了,才有可能靈活運用。淺嚐輒止的學習習慣是一定要改正的。

古代有兩個人站在一隻肥豬麵前,研究怎樣將肥豬的肉變成自己的肉。兩人意見分歧,發生了爭論。甲說:“最可靠的辦法是把豬殺死,吃下肚去。”乙說:“不行,不能吃死豬。死豬怎麼能變成活肉呢?”於是他走到豬麵前,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以為這是將豬肉變成自己的肉的最好辦法。

顯然,甲的辦法比較高明,因為他能辯證地將“深”與“淺”、“活”與“死”聯係起來考慮。有這樣一些同學,他們的思想方法像寓言中的乙一樣。他們怕讀“死書”,結果就不想讀書或不認真讀書,隻是“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並沒有把書上的知識細細咀嚼,吃下肚去,從中吸收有益的營養。如此,他們在學習上的毛病,就是不“死”不“活”。坐不下來,讀不進去,不專心,不踏實,怕困難,想取巧,隻想一步登天,不願循序漸進,“想活也活不了”。

宋代倫理學家朱熹有一首《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意思很明白:池塘清澈見底,宛如一麵鏡子。水底天中雲彩飄。於是,詩人很羨慕池水能夠這樣清澈,原來是因為有源頭的活水不斷地流進來呀!

如何才能使自己所學的知識像詩中所描寫的塘水那樣清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呢?這決定於塘水不是一池死水,而須有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滾滾流來。即是說:學習是永遠不能自滿的。自滿了,就像塘水斷了源頭,即使開始時也曾清澈可愛,但日子一長,仍會漸漸混濁而腐臭。蜻蜓點水的學習方法很顯然會帶來這種後果。

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鼓勵孩子刨根問底的積極性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對許多事總愛刨根問底,這是好奇、求知的表現,說明孩子愛動腦子。家長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貧,冷漠對待。最好跟孩子一塊兒刨根問底,能解決的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可請教他人或者查閱資料。

2.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由於學習任務多,孩子往往滿足於知識是什麼就過去了,很少多問幾個“為什麼”。家長不妨教給孩子,每天學習以後,給自己提一個、兩個“為什麼”的問題,動腦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3.鼓勵孩子一題多解

老師留的作業,經常不止一種答案,一種解法。孩子在完成作業時,隻寫一種。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答案,別的方法。時間允許,可以寫在另外的紙上或本上。

4.培養孩子查閱工具書和資料的習慣

工具書和資料是不會說話的老師,在學習中,會使用工具書和資料好處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詞典以外,各門學科都有專門的工具書。家長要指導孩子多利用工具書。家長自己應給孩子做榜樣,遇到生字、生詞,請教不會說話的老師。還可以跟孩子進行查字典、詞典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