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原上(2 / 3)

李世民胯下的白馬也血跡斑斑,但仍威武昂揚……

淺水原之戰,鞏固了新生的唐王朝政權,也顯示了李世民運籌帷幄的指揮才能。

現在長武原的土地中,還經常能挖掘出鏽跡包裹的殘劍斷戟。

夕陽中,望著連片成林的、色澤鮮豔的、豐碩安靜的蘋果林,我想:曆史更新換代,殺聲早已退去,和平多麼美好!

長武縣城東街上的昭仁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聞名古今中外。雲中嶽的武俠小說《風塵豪俠》中,曾對這老街古寺有所煊染。

昭仁寺的建造,與淺水原之戰有密切關係,那是李世民繼帝位之後,為紀念當年英勇奮戰壯烈犧牲的將士,頒詔而建,並親筆書寫了“昭仁寺”三字匾額。

唐時的昭仁寺規模宏大,氣勢恢浩,殿堂羅列,古樹參天,占地數百畝,僧侶數千人,周圍還有數十裏田產。據說迎接去西域取經路過此地的大和尚時,昭仁寺的僧侶站成兩排恭迎,隊伍長達百裏之遙,可見皇家名刹的壯觀。

現在,昭仁寺僅存門庭、大雄殿、左右廂房及一個後院,規模不及過去的十分之一,但兩件可稱為“國寶”的實物尚在。

一是唐碑。這是一麵有龍冠、龜座、書法碑文的青石雕刻,它通高4.56米,上麵刻著3155個字,內容從盤古開始,寫到唐初,涉及政治、文化、軍事、社會、宗教等方麵,在悼念陣亡將士的同時,歌頌了李世民的豐功偉績及貞觀之治的綱領,是研究隋唐史和佛教史的珍貴資料。更為難得的是,碑文由唐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虞世南所書。虞世南是唐太宗的書法老師,其寸楷筆力沉雄,結構嚴謹,流利通暢,瀟灑俊逸,是國家級的書法藝術名碑,向為後世習書者所重。

二是無柱殿。這是昭仁寺的主體建築,階石層壘,月台寬敞,裏麵進深各三間,跨度10米。采用單簷歇山式屋頂結構,木梁折疊式拱架。殿內無柱,飛簷翼角,莊重方正,俗稱“一擔挑八角”,其精巧的建築水準顯示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能。據說“勾心鬥角”這個名詞,就是由此而出。殿內的龕台上供奉有釋迦牟尼佛,蓮台底部有四大金剛、十八羅漢肩抬背負狀的泥俑群像。東西兩麵牆壁上,布置著瑰麗堂皇的彩繪畫像。其莊嚴的氣氛,不因歲月流逝而減退。

昭仁寺如今是長武縣博物館,左右廂房裏展覽著北朝宗教石刻造像,院牆裏還排陳著古今名家書法刻石,其中民國儒將於右任經過長武時留下的幾幅墨寶,亦是精品。

漫步在昭仁寺院中,樹木蔥鬱、花草散香,清靜安謐,情懷高爽。

早就知道柳毅傳書的優美故事,到了長武,才搞清楚它就出於此地。

縣城東邊10公裏處有個柳泉村,就是龍女牧羊遇柳毅的故事發生地,現在當地有牧羊山、龍女峰、馬刨泉、筆墩井、柳毅廟等遺跡。

柳毅傳書是個神話故事,浪漫曲折,想像豐富。說的是公元七世紀時的唐高宗儀鳳年間,蘇州城裏滾繡坊有位書生,名叫柳毅,進京趕考,可名落孫山,打點行裝返回吳地前,去京城長安之北的高原上看望老師。途經涇河岸上一草原牧場,問路時遇到一位年輕的牧羊女子,其麵容憔悴,神情不暢,卻又不失大家閨秀的氣質。幾經動問,女子見他是讀書人,一身清氣,就傾情相告,原來她是洞庭龍君的三公主,受盡丈夫涇河龍王二兒子的欺淩虐待,公婆又袒護兒子,將公主貶到草原放羊。公主身在異鄉,無法讓數千裏外的父母了解受迫害的痛苦,隻好忍氣吞聲。柳毅知情後,表示定當竭盡全力去送信。寫信時沒有絹,龍女便撕下她身上的一片裙子;沒有墨,馬蹄狂刨地麵挖出黑色泉眼;沒有筆,柳毅拿起馬鞭奉上。最後龍女草了書信,交給柳毅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