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進一步,東風現在入股PSA是14%,如果做得很成功,未來會不會投資更多,甚至有更大的企圖?

這麼講吧,法國人把PSA看成國寶。東風入股,整個歐洲都叫好,但法國人心理上還是有些失落感。法國媒體為什麼跟我提這兩個問題,一是擔心把技術拿走,二是擔心把它吃掉,因為PSA是法國人的驕傲。有一種法國文化,有一種精神層麵的東西在裏麵。

企業之間的合並重組,還是以利益至上為原則,當然短期內要達成雙方共贏。在整體兼並重組上,可能構思得很理想,但做起來成功率並不高。有的在一段時間內合作得很好,但最後又分開,都很正常。

我們的理解,如果這個過程非常愉快,東風也不一定要控股,隻要存在就行。

對。

這種思路也會體現在東風重組福汽上嗎?如果福汽做得好,雙方進一步的可能性會變小;但如果做不好,東風退出,則會變成尷尬局麵。對於雙方未來關係,您如何看?

國內這種重組,不管是汽車企業,還是其他企業,都應該堅定不移地堅持以市場,以企業資源的原則推進。市場經濟條件下,重組應該是企業雙方的自主性。如果違背這條主線,如果是政府主導,或者由其他外力推動,而不是企業內部需求,兼並重組一定會留下後遺症。汽車行業已出現這種情況。

對福汽而言,首先我想說,這件事情本身不是東風非要去收購什麼企業,或者要做什麼事情。當時福建省急於要把汽車工業做大,想引進一些大集團,他們與北汽、長安和廣汽都接觸過。當然,他們也到東風來談。我們第一次接觸時,我就講,東風文化基因比較務實,如果要做,一定自願做,一定要做好。要看雙方有沒有互補效應,有沒有協同效應,從這個基礎上來合作。

當初討論時還有個背景,就是東南汽車這塊,年銷量已達14萬輛。而中華汽車,隸屬於台灣裕隆集團,跟東風還有些關聯。甚至這些情況,雙方一起研究未來有沒有機會發展,可不可以找到一個協同共贏模式,這樣才開展了重組福汽項目。正如你所說,可能這一兩年來東南汽車整體經營還不錯,自主事業方麵,產品推出效果也較好。再加上其他外力影響,如東南與奔馳項目,東風跟沃爾沃項目等複雜問題。因此,項目推進緩慢。

但我覺得沒關係。東風跟福汽能不能做,怎麼做,還是需要企業雙方發自內心的交流。如果能圍繞某個項目或者某個區域分階段實施,我們可以做進一步研究。總而言之,這個事情可以推進,雖然受到一些外力影響,但雙方仍保持接觸,雙方高層也保持聯係。

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東風對外的重組兼並,並不是完全吃掉對方,而是共同發展,因此對持多少股份並不那麼在意?

也不完全是。對東風事業支撐的關鍵東西,我們還是希望能主導,或者能發揮更多話語權。但國內企業本身不可能有很大的價值空間,所以東風這麼多年沒有在外麵收購。我剛才提到的聯營企業,過去都是當地政府送給我們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對我們有多大價值?但是沒辦法。因為曆史原因進來了,我們還得對他們負責。

回到話題,國內的兼並重組,我們不能再做那些未來可能會付出沉重代價的事情。我們跟一個企業,具體名字就不提了,談了一年多時間,但最後仍選擇了放棄。現在來看,我們放棄得很英明。幾年下來,不僅要投幾十億元,還要負責人員安置,預防各種社會不穩定因素。你看最近幾個國內兼並重組案例,說實話,我們都感到後怕,感到提心吊膽。

同時還會影響其他業務的發展。

對。把領導的精力分散了。此外,你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