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商業評論》:您提到對自主乘用車的頂層設計,我們想知道東風對商用車如何進行頂層設計,聽說還會有一個全新商用車品牌出現?

朱福壽:的確是這樣。東風從做商用車起家,我們現有約16萬人,商用車可能占1/3以上,僅十堰這塊人數就差不多占50%。從銷量看,全行業乘用車與商用車比例為82比18,東風也是這個比例。這麼多人做商用車,但商用車比例又小。

如果追溯究得更早,1980年代、1990年代東風快速成長時,聯營過很多企業,像柳汽、雲汽、新汽、南充等,後來形成係列問題。除柳汽外,其他企業都沒有做得很好。柳汽做得好,有其自身偶然因素。

因為是聯營公司,搞的是東風大集體,當年家屬工都進來了。直到現在,東風公司內部還有十幾個小企業,都在做商用車,每年產量可能就2000輛~5000輛不等,最多就1萬輛。怎麼辦?一方麵,不能簡單地把它們關掉。關掉的成本很高,還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另一方麵,又不能毫無規劃地讓它們自己去發展,否則可能會衝擊兩個主要商用車板塊的品牌形象——內部有競爭,互相打架,同樣是雙飛燕LOGO,那怎麼行?

這十幾個企業做的都是改裝車嗎?

絕大多數是基本型,有一部分改裝。我們認為,改裝車和特種商用車在中國還有很大機會,雖然現狀是散亂差,也沒有品牌。此外,東風公司正處於一個較好的經營周期裏,再加上東風商用車零配件體係也非常健全,比如十堰,是全國卡車零部件最大集散地。

綜合這幾個因素考慮,(這些小企業)與其掛在東風公司總部下麵,還不如對它們重新構劃,打造一個全新板塊,我們內部稱為第三級商用車事業板塊。這個板塊從去年開始醞釀,我們花了一年時間來做準備,希望未來做成東風商用車第二品牌。這樣來規避中重型商用車和東風汽車股份公司之間的衝突,其視野也會更開闊。

最近兩年行業關鍵詞應該是東風,比如牽手瑞典T公司、德國格德拉克,比如重組福汽,與雷諾合資,與沃爾沃合資等。但業界還是有些擔心,東風的步伐是不是走得太快?東風是否做好了準備?

東風旗下有很多事業板塊,各項事業由各事業單位去承載,所以從精力和財力上不會出現你提到的這些問題。要說大戰略,除東風大自主外,跟PSA的合作是以神龍公司為體係;跟沃爾沃的合作是以東風商用車為體係;跟瑞典T公司和格德拉克的合作則是為東風自主做補充和調整。

當然,對外界的這些擔憂我們也會關注,並根據自身資源情況,適度去平衡和掌握。但我們仍要把保增長作為年度第一要素,當前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很大,中央和國資委要求盡量確保穩步增長,這是我們的年度目標。,既要兼顧當前,又要兼顧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