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思索
那天,我騎著自行車帶兒子去街上兜鳳,經過一家小商店時,兒子指著商店裏懸掛著的塑料飛船嚷道:"爸爸,我要飛船,我要飛船。"我阻止說:"飛船是小孩子玩的,你已經長大了,不應該要。"兒子最喜歡聽別人誇他長大了,於是隻好不做聲。
我們繼續前行,兒子走到哪裏,便問到哪裏。"爸爸,這個房子是什麼呀?""爸爸,那是誰的家呀?""爸爸,這樓裏賣啥子呀?"我隻好不停地回答,也不管他能不能聽懂。他呢,隻是想問,也不在乎你怎麼回答。
來到十字街口,兒子指著水果攤叫道:"爸爸,我要吃蘋果。"我又阻止說:"蘋果是酸的,大孩子才吃,你人小,不要。"說著,我騎車而過。他沒法兒,扭幾下身子,算了。轉了幾條街道,我們又折回來,經過那家小商店時,兒子突然指著塑料飛船說:"爸爸,你剛才說我人小,不要蘋果,我人小,就要飛船,要飛船。"
我心裏一動,是呀,兒子抓住了我先後說話中的漏洞。第一次要飛船時,我說他人大不能要,他記在心裏。第二次要蘋果時我又說他人小,他現在甘認人小而要飛船,我還有什麼話說呢?盡管他才三歲半,但已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初級能力,如果在他麵前出爾反爾,會傷了他那小小的自尊心的。
於是,我停下自行車,為他買了飛船。他眉開眼笑了。
一天下午,在妻子的辦公室裏,兒子拿起鉛,筆在紙兒畫著玩兒,我說:"陳上,你畫爸爸。""好!"他立即答應,握筆認真畫起來,不一會兒,他叫道:"我畫好了。"拿過來讓我們看,嗬,大大的腦袋,粗壯的身子,胳膊卻又細又短這是我嗎?根本不是,但又象我。我在他眼中,或許是個頭大身大又愛說大話但伸手千事卻很少的爸爸,尤其在家務上是這樣。當然,他不會這樣構思和造型,是無意識而畫的。不過這無意識是否已產生了思維的萌芽呢?這可是個值得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的向題,我說不準。
這時,妻子在一旁說:"你畫媽媽。"兒子遵命又畫起來,我們見他先畫的是頭發,又長又密,臉卻很小,身子很高,胳膊細長,手指張開,確有女性的特點,讓人吃一驚。
妻子拍手叫道:"瞧,兒子繼承了我的繪畫天賦。"
她的高興自然是幼稚的。不過我想。孩子的思維確很有趣,他抓住了人的主要特征,並不麵麵俱到。我還發現,他畫人先畫頭部,但頭部在下,向上畫身子,翻過來看才是直立的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童心是幼稚的,但又是奇怪的。理解孩子們,恐怕是每位父母每個長輩人不應忽視的問題吧。同樣也隻有理解了他們,才能更好的誘導他們,教育他們。
早上起來,兒子不好好穿衣服,我拍了他幾巴掌,見了婆婆,他竟先告狀道:"婆婆,爸爸早上打我。"婆婆虛張聲勢地揚一揚胳膊,對孫子說"他再打你,你告訴我我拿棍子抽他。"兒子得意地扭過頭來,衝我說:"你打我,婆婆拿棍子打你。"
過去,我一直認為愛告狀,愛打小報告是中國人的鄙習,可在這蘭歲多的孩子身上,難道也遺留下了中國人醜鄙的劣根嗎?恐怕不是這麼簡單。
也或許,尋求保護,乃是人類之共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