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行蹤(2 / 3)

掛牌儀式雖然沒有大肆宣傳,可也尤如熱潮一樣迅速卷遍了海南島。海口市的大街上,處處掛滿了"慶祝海南省成立"的巨幅標語,報童們舉著建省專刊在吆喝出售,群眾們交頭接耳談論著海島未來。

過去屬於蠻荒地帶,一向冷清的海南島,現在是熙熙攘攮,人滿為患了。如果天色太晚,行動遲緩,你要找個住處都是艱難的,隻好睡在過道的加鋪上。住旅社多數是大陸客,有的來找工作,有的來做生意,有的則是旅遊觀光。

什麼"東方夏威夷股份有限公司籌建大會""瓊島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商談會"等等國際性的會議正在賓館裏召開。據說,海口市郊的土地已被投資者購完。現在,一幢幢大樓正拔地而起。

海南不光人多,車也多,除了絡繹不絕的大車小車,更多的是電動三輪車載著人滿城飛跑。一份"海南島交通旅遊圖"定價隻有三角,在報販子手中已變為一元。

一套三冊《金瓶梅》,定價港幣28元,現在竟以人民幣40元出售。

車身上、牆壁上、電線杆上,到處都貼了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廣告。

大商場,小貨店,個體攤鋪,更多的是提著包兒,席地而坐,就地擺貨的零散主兒。啊,風是熱的、土是熱的、氣氛是熱的,人心更是熱的。

求職易難

赴海南的人,以求職者為最多。

在海南求職既容易,又不容易,關鍵在於才能、機會、時間。

與我同室而宿的兩位大學畢業生就是例證。一位是安徽某縣文化館的美術幹部,他不安於小縣城的緩慢節奏,向原單位請了一個月的假,跑出來另找工作,先到深圳,與一家美術公司掛上了勾,但他還不滿意,又跑到海南。到海南的當天晚上,經人介紹,找到《海南開發報》的總編輯李挺奮,恰好該報還需一名美術編輯,經過當麵考試,總編立刻拍板接受,什麼手續也不要,讓他第二天早上來報社上班。

他已經上了一個星期的班,因報社沒有空房子,先住招待所,住宿費由報社報銷。他的工資每月暫定三百元,獎金視情況浮動。

《海南開發報》屬海南文聯領導,由青年詩人李挺奮承包經營。該報租了農墾三所的一層樓,現有的三一個人全部是從全國各地招聘來的。在此報社你能感覺到一種勃勃朝氣,年輕人多,業務水平高,為了按期出報他們可以通宵加班,為了搶好稿拉廣告他們可以傾巢出動。他們的節奏和經營方法顯然與內地的報社不同。

海南的改革優點是政策開放,自主性強,缺少條條框框和清規戒律。在人事上,任人唯賢,各投所需,來去自由。在福利方麵不劃一,好的企業每人每月的工資可發到五六百元,可行政機關現在仍然是一百多元。

在大街上,在過海的輪船上,那些喜氣洋祥、悅色外露的年輕人,必定是找到了工作;那些愁眉苦臉,神情沮喪的,必定是碰了壁。同室而宿的另一位是西南師範大學曆史係的畢業生,已在一個小縣城裏當了兩年中學曆史教師,他自動離職,幾個月前來海南找工作,可是上百天過去了,仍無著落,彈盡糧絕,難以生存,隻好去一個基建隊裏挖土方,每天掙上四五元。天剛亮起來出工,晚上回來已累得精疲力竭,連封家信都懶得提筆寫。

海南找不到工作的是大多數,後來大部分已興盡而歸,但也有不少人不願離島,於是自諜路。汽車站外邊的一條街兩邊,懸掛著"大學生餐館"、"天涯人食堂"等名氣頗雅的招牌,一些年青人在篷布下忙忙碌碌。有幾位相當漂亮的女大學生,穿著白衣藍裙在為顧客們端菜端飯。這些天之驕子,天之嬌姑現在幹著價值低廉的下等活兒,讓人看了心中是喜、是憂,難以名狀。

既然找不到工作,為何還要堅留下去呢,他們有兩種心理,一是等待機會,二是所謂"好馬不吃回頭草"。

靜靜分析一下,奔海南的年輕人中也有兩種傾向,一是趁年輕前去闖蕩社會,開拓生路,二嘛,就是盲目趕浪潮,別人去,咱也去,隨波逐流

開拓是可喜的,盲目是可悲的。

文聯大院

海口市和平南路中段有一個窄窄的小巷子,從巷口往裏走幾分鍾,拐過一個彎兒,眼前突然出現。座大樓,這就是海南文學藝術首腦機關--文聯大院。

海南文聯隱藏在小巷深處,一向比較僻靜,悠雅,可現在也熱鬧異常。過去空寞的文聯招待所如今不到天黑就掛起了客滿之牌,當然,前來投宿的大多是文藝界的朋友或愛好者。

我剛辦完登記手續,忽見一位黎族中年人戴著鬥笠,身著短衫短褲,挎著繡花的布袋熱汗淋淋走進來,向服務員問道:"請問,葉蔚林在這兒住嗎?"

服務員小姐頭也不抬熟練地答道。"在二樓。"

黎族中年人"噔噔噔"上樓去了。

文聯的熱鬧,看來與葉蔚林、韓少功這些名作家的到來不無關係。葉蔚林到海南工作《文學報》早已報導了,韓少功南遷卻沒有多少人知道。傍晚,我去招待所二樓南頭拜訪葉蔚林,恰好韓少功也在座,他們好象正商議著什麼事情。介紹了身份,我開門見山地說:"葉老師,我到海南看了看,覺得這兒好象不是作家幹事業的地方。"葉蔚林笑了笑,答道:"作家的事業看你怎麼理解,創作是事業,文學工作和活動也是事業。我不是到這兒來搞創作的。"的確,葉蔚林來海南以後,把全部精力和時間都投入了文學工作之中,他協同文聯其他同誌辦起了"海南文化發展公司"、"海南公共關係公司"等,現在還申請辦一個"文化出版公司"。

由他當經理,資金自籌,人員自招。這個公司如今正在艱難的待批之中,他感到在海南辦事並不是原來想象的那麼容易。

最後,我問道。"來海南,你後悔嗎?"

他躊躇了一下,說:"無所謂後悔。"再無後話了。

韓少功似乎勁頭很足,他與香港聯合創辦的《海南風》雜誌已獲批準,即將出刊。這是個綜合性的文藝雜誌,分大陸和海外兩個版本,由韓少功當總編,可以招聘六個編輯工作人員。後來聽別人講,韓少功到海南的目的就是為了搞活經濟積累一些資金,然後安下心來寫東西。

海南省文聯也是一個新型的群眾團體,它隻有少量的正式編製,今後大量的工作人員采取聘任製、合同製。

海南島的文學事業以前並不怎麼繁榮,盡管象孔捷生這樣的名作家曾在島上生活勞動和吸收創作的養料,可後來都飛走了。全島公開發行的報刊隻有一個《海南日報》和《天涯》文學雜誌,出過集子的作者盡隻幾個,省級作協會員有上十個,全國作協卻是空白。

然而現在好了,一些名作家落戶海島,中國作協不久前又一次批了島上八名會員。有幾種報刊正在創辦之中,海南文學人才函授院已開始麵向全國招生。一個文學藝術的繁榮局麵,肯定會隨著海南的開放改革而迅速到來。

椰樹英姿

是島地的土壤培育了它的根基,是海洋的風雨練造了它的意誌,是熱帶的氣候成熟了它的果實,是綠色的疆土襯托了它的英姿。啊,椰樹,它是海南島的天之驕子,也是海南島的象征。過去看電影電視,圖書畫報,凡牽涉到海南島的幾乎都出現有椰樹,心中不禁生疑:難道此樹別處沒有嗎?踏上這塊土地之後,才知道自己的懷疑是錯誤的。椰樹隻愛海南島,移到別地去就久病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