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3章 163 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1 / 1)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教育對幼兒思維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3~6歲的幼兒屬於前運算時期,其思維具有自我中心、直觀形象的特點,抽象思維剛剛萌芽。由於幼兒的思維的直觀、形象性特點,一味向孩子灌輸數學知識的方法是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特征的,不僅收不到好的學習效果,反而會引起孩子對數學的反感和厭煩。也就是說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要通過反複的操作、多次親身體驗才能將所學的知識內化,獲得數的經驗;幼兒數學教育應該注重啟蒙性、生活化。那麼家長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數學啟蒙教育呢?

@@@一、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感知數學知識

例如,節假日帶著孩子外出時乘坐公共汽車,觀察馬路上的樹和路燈是怎樣排列的;又比如,玩具玩好後,該怎樣歸放?糖果、餅幹該怎樣分發?在成人的引導下,孩子就會主動地去尋求解決。把數學概念與孩子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建立聯結,啟發他主動思考,讓他產生愉快的學習體驗。

@@@二、在家務勞動中滲透數學知識

如讓孩子將衣服按爸爸的、媽媽的和自己的進行折疊整理,按上衣、褲子和襪子進行折疊整理;讓孩子按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的順序,家裏穿的、出門穿的特征,按女式、男式、大人、小孩、季節等排放整理鞋子。數一數家中有幾雙鞋子,比一比哪一雙最大,說一說誰的鞋子最多。又如,吃飯前讓孩子數數家裏有幾個人,桌上有幾個菜,給每位吃飯的人都分發一份碗、筷子、勺子、盤子、餐巾紙等餐具,滲透一一對應的方法,如少了一件,還可讓幼兒比一比,哪個多,哪個少;想一想怎樣才能讓它們一樣多,在勞動中滲透分類、排序能力的培養,來提高幼兒的數學能力。

@@@三、在日常操作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

家長應該為孩子提供一些操作材料,如撲克牌,從1到10排序,掌握從小到大的順序,在理牌中進行分類練習;和孩子一起玩“找朋友”的遊戲,如家長出一張“5”,孩子必須出4和6,並把4放在5的前麵,6放在5的後麵,說出5的兩個相鄰數是4和6;也可玩抽牌遊戲,相互抽對方一張數字牌,說出合起來是幾,相差幾。還可以讓孩子在家中找一找哪些東西是圓形、長方形、三角形的等;找出1個的和許多的物體等。茶餘飯後家長可和孩子一起玩手指遊戲,邊玩邊數邊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個好朋友,花樣變不完。伸出大拇指,我倆一樣粗;伸出小拇指,你倆一樣小;伸出一隻手,中指最最高;伸出兩隻手,十指排排隊”。喝飲料時可以認識易拉罐的形狀,與孩子比賽看誰說出像圓柱體的東西多;還可以把空罐收起來,積少成多,讓孩子按罐的大小、高矮、粗細、顏色、品種等玩分類遊戲,從中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啟蒙在日常生活中隨機進行,使孩子們感受到數學內容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有趣的、有用的。

研究表明:隻有讓孩子通過動手操作、擺弄,才能逐步掌握抽象的數概念。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創設與幼兒相適宜的環境、提供有意義的學習數學的機會、提供豐富的學習數學的材料、將數學教育的內容貫穿融入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鼓勵幼兒去發現與交流,豐富幼兒的數學經驗,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