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介紹
張某,女,3歲半,小班幼兒,因焦慮不安,不願去幼兒園一周來就診。
準備送幼兒到幼兒園去,但孩子不願意去。一周來表現煩躁不安,對媽媽過分依戀。平時母親對孩子十分關心,孩子的大多數事均由媽媽料理,一個月前就準備把她送到幼兒園,孩子不高興,情緒低落,不願意去。一周前經勸說後勉強答應去,但一走到幼兒園就哭,老師誰也哄不住,一直哭到現在。
孩子對母親特別依戀,經常依偎在媽媽周圍一刻也不離開,不許媽媽下樓倒垃圾,上街買東西,常跟媽媽一起下樓,很少離開媽媽一人去玩,有時玩幾分鍾就回頭看看媽媽是否還在。總怕媽媽離開自己,雖媽媽多次保證,患兒總不放心,怕媽媽騙自己。睡眠時多夢,有時因在夢中突然驚醒,喊叫著媽媽。與同伴疏遠,與父親違拗。患兒父親脾氣較急躁,好發脾氣,夫妻間常有衝突。患兒母親內向、固執,對孩子關心。
患兒為獨生女,第一胎,第一產,母孕期正常,足月順產,出生體重3.3千克,1歲開始說話、走路。
體格檢查:無異常發現。
精神檢查:意識清晰,安靜,接觸好,交談中表情自然,膽小敏感,詢問時患兒怕媽媽離開自己,見不到媽媽就發慌。說爸爸太凶,怕爸爸。檢查時,大夫曾有意識讓患兒母親在診室外等候,患兒在診室內坐立不安,常回頭看門外,並幾次跑到診室外看媽媽還在不在。
心理測驗:兒童發育篩查測驗顯示發育商為102;S-M社會適應能力測驗為10分,正常;幼兒心理健康測量問卷為依賴型兒童;兒童行為檢核表顯示為退縮分、社會適應分偏低。
@@@二、診斷
分離性焦慮。
@@@三、診斷依據
典型的臨床症狀及心理測驗結果。
@@@四、案例分析
(1)孩子對母親特別依戀,經常依偎在媽媽周圍一刻也不離開,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孩子缺乏獨立性,對陌生環境難以很快適應。
(2)患兒長期生活在父母不和、經常吵架的環境中,缺少安全感和慈愛的溫暖,父母的每一次打鬧、爭吵或鬧離婚,都增加兒童的焦慮心情。父親易怒,母親固執,個性均缺乏彈性,這容易造成患兒應變能力差,對環境變化容易出現焦慮反應。
@@@五、臨床症狀
焦慮是一組以恐懼與不安為主的情感體驗。這種恐懼無具體的指向性,但總感到有不祥的事要發生,有如大禍臨頭—般而惶惶不可終日。在兒童時期多見分離性焦慮,是兒童比較常見的情感障礙,尤以幼小兒童和女孩發病率高。
患分離性焦慮症的兒童多數具有敏感的素質,有的膽小怕事、多愁善感、情感脆弱,有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暫時與父母分開,就產生完全不必要的過多煩惱和擔心,害怕父母會發生什麼事情,因此不願和父母分開,總要求和他們待在一起,害怕獨自留在家中、怕單獨睡覺等,並且症狀持續一段時間不緩解,學習效率下降,多數年齡大的患兒可同時伴有心慌、氣急、頭暈、頭痛、睡眠不足等症狀。
@@@六、治療和幹預
(1)適應療法:家長可帶領患兒多做戶外活動,如遊戲、打球、郊遊等,孩子喜歡什麼就玩什麼,才能使其身心放鬆。入托前可先由奶奶陪著到幼兒園適應,直到孩子不哭,可獨立地呆在幼兒園,奶奶再逐漸退出。幼兒園教師應對這樣的孩子給予更多地關注,用更多的有趣的遊戲吸引孩子留在幼兒園。
(2)家庭治療:調整家庭關係,增進家庭和睦,改進養育方法,避免粗暴的責罵等。早期要重視培養兒童的自信心,讓他(她)列出自己的優點,並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減少其依賴性。
(3)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