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介紹
鍾某,男,3歲,幼兒園小班,因不自主眨眼、聳鼻2個月來診。
患兒兩月半以前患病毒性感冒,經治療而痊愈,2月前患兒訴說反複持續出現的不自主眨眼動作,眼睛癢,難受,而好揉眼。家長發現孩子眨眼後,十分重視,反複關注和進行幹預,結果家長越關注越幹預,則眨眼越嚴重,並出現不自主重複縮鼻動作,孩子感到難受,無法控製。有情緒和緊張時嚴重,睡眠時消失。
患兒係二胎一產,足月順產,母孕早期反應重。發育史正常。既往身體健康,病前性格活潑、好動、合群,有時任性,易急躁衝動。患兒父親有不自主清嗓子的發聲表現。
體格檢查:發育正常,無軀體及神經係統陽性體征發現。
精神檢查:神誌清,活潑好動,認知、情感反應正常,反複顯現不自主、快速的眨眼和縮鼻抽動,眨眼的頻率約為10~20次/分,無其他部位不自主運動。
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正常,心電圖、腦電圖正常。
@@@二、診斷
短暫抽動障礙。
診斷依據:不自主眨眼、聳鼻2個月;抽動有一定的強迫性;無發聲及其他抽動表現;病程在1年以內,抽動發聲障礙格式量表陽性。
@@@三、病案分析
本例患兒父親有不自主上喉肌抽動(清嗓子)樣發聲,孩子在上呼吸道感染後發病,說明本病與遺傳和軀體因素有關。家長越關注越幹預,則眨眼越嚴重,並出現不自主重複縮鼻動作,孩子感到難受,無法控製。說明幼兒對關注的需求可導致症狀加重,這是心理因素的影響。
@@@四、心理幹預
支持性心理治療:向患兒和家長解釋病因、疾病表現特點和預後情況,使他們正確對待、免除不必要的心理緊張壓力,不要過分地對孩子進行關注和幹預。對抽動不頻繁的患兒,可以不用藥。采用應用行為分析法,分析加重抽動的影響因素,有針對性地調整孩子的生活環境和心理狀態,可產生良好的效果,往往可減輕症狀。隨時間推移患兒症狀可自然緩解,直至疾病痊愈。有時過於積極的治療,反而使患者關注療效,引起心理緊張,加重病情或使症狀複雜化。部分患兒可能出現複發。
@@@五、藥物治療
對抽動嚴重且已影響孩子的生活,尤其是發聲性抽動,引起周圍人嘲笑時,可酌情選擇藥物治療,如氟呱啶醇、泰必利、可樂定、呱迷清、利培酮等,是常選用的藥品。本例未用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