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觀察
作者:項楊春
【摘要】傳媒在市場化的進程中,產生了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等新聞權力尋租現象,損害了媒介形象和公信力;新聞權力尋租是傳媒與利益主體的價值同構與共謀,是一種對新聞資源進行錯誤配置的非生產性尋利活動;傳媒體製轉型給媒介腐敗提供了土壤,監管缺失導致新聞尋租的現實可能;遏製和防止新聞尋租,必須創新製度規範,建立傳媒的現代企業製度,製定懲治條例,加大外部製度的監管與約束。
【關鍵詞】傳媒 市場化轉型 新聞權力尋租
在經濟體製由計劃向市場轉軌的帶動下,中國社會走向了全麵轉型的道路,順應這種浪潮,大眾傳媒也走上了市場化的道路,成為了經濟領域中的市場主體。傳媒市場化給新聞媒介帶來了諸多積極效應,媒體走向市場後更具活力,不僅擁有了更多的資源,也掌握了更多的自主權,市場化給媒體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但市場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大眾媒介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揮之不去的弊端和問題。實行市場化運營的媒體,在價值取向上容易走入誤區,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從而導致一些違背新聞傳播規律的媒介行為出現,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等新聞尋租現象時有發生,這不僅破壞了媒介形象,也嚴重損害了大眾媒介的公信力。媒體的不良行為是媒介和利益主體的同謀,反映了傳媒市場化進程中的被迫與無奈,凸顯了媒介體製轉型之痛。
一、作為媒介腐敗的權力尋租
傳媒實行企業化、市場化運營後,失去了政府的財政支持,媒介在完成新聞宣傳任務的前提下,必須爭取更多的經濟效益,以實現自身的再生產。現實的生存壓力迫使媒介不得不廣開源路,在傳媒經營上下功夫,以謀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謀求正當的利益無可厚非,問題是媒介在向市場化轉型的過程中,經濟利益往往會吞噬傳媒的社會責任,導致媒介一係列腐敗行為的出現,新聞權力尋租的腐敗現象屢有發生。“媒介腐敗是媒介組織市場化經營過程中滋生出來的病菌和毒瘤,媒介腐敗是媒介話語權的權力尋租行為,嚴重地危害了媒介組織的公信力。”①今天,新聞腐敗行為成為媒介揮之不去的陰霾,不僅損害了傳媒自身形象,也阻礙了傳媒健康、良性的發展。
“尋租是一種典型的直接的非生產性尋求利益活動。”②新聞尋租是指新聞單位或新聞從業人員利用手中的新聞權利,為團體或個人謀求金錢或利益的行業行為,是一種對其他社會利益造成損害的非生產性尋利活動。新聞尋租形式多樣,包括有償新聞、有償不聞、新聞商業策劃、新聞掮客等等。這其中既有記者的個體行為,也有媒介的集體行為;既有秘密尋租,也有公然創租。
在眾多的媒介腐敗、新聞尋租行為中,有償新聞是其中最為典型、突出的一種。在傳媒的新聞報道活動中,有償新聞以各種形式、麵目出現,有些偽裝巧妙,有些形式隱秘,但隻要稍加辨析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有償新聞實質上是一種變相廣告,大多都是企業、個人為了宣傳自身形象、擴大知名度而為,隻不過這種包含廣告目的的信息是以新聞的形式呈現的,是一種“廣告新聞”。如“新聞從業者與廣告客戶私下串通,暗箱操作,以種種理由把應刊發、投放的廣告改寫成新聞予以報道,從中牟利;媒體與商家合謀或以新聞的名義傳播廣告訊息,或在新聞欄目、新聞版麵、新聞時段故意模糊新聞與廣告的界限,強迫受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受。”③
有償不聞也是新聞權力尋租的常見形式,所謂有償不聞,即媒介收受企事業單位提供的錢財或廣告費而故意隱匿、扣押新聞,是一種利用手中的批評報道權來牟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近些年來,屢見不鮮的“封口費”現象即是一種典型的有償不聞。2002年的山西繁峙礦難、2005年的河南汝州礦難、2008年的河北蔚縣礦難都先後曝出了媒體記者收受“封口費”的醜聞。除了被動受賄外,某些媒體、記者往往會主動出擊,以曝光負麵新聞相要挾,主動索賄或拉廣告,事實上這已經成為了一種變相的新聞敲詐。《鄂東晚報》曝光醜聞、強拉廣告的事件可謂其中一典型。據統計2003年一年報社從當地一些學校敲詐所得的款額就有100萬元之多。《鄂東晚報》形成的報社領導-記者-受要挾單位的“媒體腐敗食物鏈”,令人觸目驚心,傳媒的道德良知已經消失殆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