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新聞故事化可以改變財經報道過於專業化與枯燥的特點,變單純的財經信息與財經事件的敘述為人物活動,將人物的活動演繹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使新聞報道增添趣味性和人性味。故事化的財經新聞能使人感到妙趣橫生,過目不忘,能夠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使高層次的讀者能讀出財經故事背後的深層次內涵,獲得大量未知的信息,而較低層次的讀者則將財經故事作為一種消遣。通過講述財經故事,使各個層次的讀者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如《中國經營報》之“與老板對話”專刊,對讀者群的控製就呈現跨層次的特點,可以從多個層次去解讀文章,專業讀者從中見到對投資機會的分析,一般讀者從中見到戲劇化的故事。
“華爾街日報式”堪稱財經新聞故事化的經典方式,其行文特點是:從某一具體的事例(或人物、場景、細節)寫起,經過過渡段落,進入新聞主體部分,敘寫完畢以後又回到開頭的事例(或人物、場景、細節),有時也用總結、懸念等方式結尾。這裏介紹上個世紀80年代《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原汁原味的報道《計算機公司與學校》以供參考。
新聞的開頭是:一個年僅6歲的小作家,正在使用計算機寫她的短篇故事。她那稚氣而又認真的神態躍然紙上,一下子就引起了讀者濃厚的興趣。
接著一個過渡段,點明這位小作家的身份、所在的學校,引到新聞的主體部分,展開對沃特福德學校和威卡特公司“聯姻”的敘寫。指出威卡特公司在學校進行產品試驗,是全國範圍的“計算機革命”浪潮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計算機產品在教育領域激烈競爭的一個組成部分。記者把這家公司和學校放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敘寫,同時又突出它們是唯一進行這類試驗的單位,事件和背景交接自然,使報道具有更為深廣的社會意義。記者不僅對學校環境、學生操作情況進行了繪形繪色的描寫,而且引述的事例具體、確鑿,盡量引用人物的原話,寫出人物的真名實姓,包括校長、家長、眾多的學生,即使對紮著小辮的6歲女孩也不例外,增強了報道的可信性和真實感。
報道的最後幾段,在敘事的基礎上提出了“工業和教育聯姻”的主題,並且以“這是成功的婚姻嗎?”的設問,引導讀者去比較、思索,進一步激發讀者的參與意識,使報道的意義不止於此文本身,不停留在此時此刻,而是延伸至將來。
《華爾街日報》的故事化寫作,就是從小處落筆、向大處開拓,引導讀者從個別事例進入到一般規律、從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聞事實,頗受讀者歡迎。
四、多元素化編排
在21世紀新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發揮平麵媒體的魅力,在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何抓住更多受眾的“眼球”,將“注意力經濟”進行到底,財經新聞以何種方式呈現給讀者,如何提高報道的品質和設計等等都是財經新聞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在文字報道的基礎上,讓財經新聞報道多元素化可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象,多元素的組合能使財經新聞報道形成氣勢,增添活力,體現節奏上的變化。
財經新聞報道多元素化最主要的采用方式是以下三方麵:
一是文字報道與圖表的結合。財經新聞的專業特點使得報道中必須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展示和論證。英國《經濟學家》創辦者威爾遜認為,數字具有一種穿透力,事實如果通過數字表現出來,則可以使偏見和錯誤消失,讓真理得以彰顯,而且還會引發最深沉、最刺激的興趣。數字是財經報道最直觀、最富說服力和生命力的事實。而數字的呈現方式則是圖表,包括曲線圖、餅圖、柱圖、架構圖等等。“數字圖表化可以將枯燥的數字形象化,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將分散的內容整體化,將平麵的文字立體化。”④圖表往往為財經新聞報道帶來“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將財經魅力發揮到極致。
目前西方國家幾乎所有財經報刊都在尊重事實、注重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廣泛地運用規範化的統計數字和圖表來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和權威性。2004年7月24—30日英國《經濟學家》上有一篇題為《令人惶恐的平靜》的文章,談論的是金融市場波動緩慢,建議投資者謹慎出手、靜觀其變。文中配有圖表,顯示從1996年-2004年金融市場波動指數的曲線發展,不僅為文章佐證,而且引發讀者思考,極具專業參考價值。
二是文字報道與照片的結合。成功的照片配發不僅形成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增加財經新聞的力度,吸引、擴大讀者群,而且以“一圖勝千言”的功效擴大信息量,取得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
財經新聞照片通常都是緊緊圍繞著主題、聚焦財經問題的焦點,抑或是報道的核心人物、事件發生的建築物,抑或是發人聯想的標誌性事物、以及事發當時、當地、當事人或局外人的反應等等。中國業內首屈一指的《財經》期刊就經常善於用照片來切中要害、奪人耳目。例如,2004年8月5日出版的《財經》總第113期的封麵文章是《高盛進入中國》,著重分析中國引入外資市場化處置證券公司風險的創舉。文章開篇就以一整頁篇幅刊登了由下向上仰拍的美國投資銀行高盛公司在美國總部的大樓,既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又直接帶出高盛公司的諸多背景因素,可謂為這篇財經新聞報道成功配發的一幅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