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探索
作者:趙海燕
【摘要】在網絡媒體和移動終端發達的今天,晚報的傳統優勢領域——時事新聞報道遭受挑戰。本文從晚報時事新聞報道的現狀入手,對新媒體時代下,晚報時事新聞報道應如何揚長避短,鞏固報紙的傳統價值優勢,如何借鑒利用新媒體技術特點與時俱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作出探索。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時事新聞報道 可持續發展
在網絡媒體和移動終端發達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呈現多元化。晚報的傳統優勢領域——時事新聞(中國新聞、世界新聞)報道遭受挑戰。如何揚長避短,鞏固報紙的傳統價值優勢,怎樣與時俱進,借鑒利用新媒體技術特點,探索一條晚報時事新聞報道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擺在眼前的現實難題。
現狀:多因素製約身陷困境尋突圍
新媒體時代,報紙的時事新聞報道麵臨著困境,尤其是仍然堅持下午出版的晚報。
晚報深受出版流程、印刷速度、發行半徑等的限製,新聞容易比早報慢半拍,報紙在讀者手上的停留時間短,影響廣告效果。為了消除這些影響,通行的做法就是盡量提前出版時間,如為了將報紙趕在讀者下班前送達,報紙的截稿時間一般要提前在上午11點至12點,有些甚至需趕在上午10點之前;部分時效性不強的版麵甚至提前在前一天晚上做。但這樣一來,留給記者采寫稿件、編輯處理稿件的時間大大減少。特別是時事新聞,編輯一方麵要在早報中海選稿件,一方麵還要關注上午的最新報道,盡量回避早報已重點報道的稿件,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
為了保證“安全”及節約成本,地方報紙的時事新聞稿件主要是從新華社購買。據悉,新華社每天要向100多家地方媒體提供專特稿,向1000多家地方媒體提供國際通稿。新華社記者很難有餘力向某一家晚報提供時事新聞“度身定製”服務。如此一來,“專稿”不“專”,“特稿”不“特”成為常事,地方報紙時事新聞的雷同現象時有發生。
晚上是西方國家新聞多發的時段,一直以來都是國內晚報大有作為的地方。但如今,由於互聯網不再需要複雜的剪輯和煩瑣的後期製作與排版,已經做到了“此刻新聞此刻看”,其內容個性化,傳播迅捷化的優勢是報紙無法比擬的。
探索:晚報時事新聞報道如何給力
2010年,網絡熱詞“給力”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大標題,讓人難忘,當時迅速成為網絡、手機、報紙、電視等媒體新聞標題的關鍵字眼。這被普遍認為是網絡語言“轉正”的標誌,體現了報紙對時下新媒體的“拿來主義”和完美融合,也給晚報時事新聞報道以新的啟發。
1、提高單位麵積的含金量
新媒體傳播時事新聞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碎片化,隻是將很多內容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沒有將其有效的整合。
一些大的網站,在新聞首頁都會置頂一個或兩三個醒目的專題,用富有衝擊力的大圖片加抓人眼球的大標題,對重大時事新聞事件進行整合。越來越多的手機報也采取了類似的新聞處理手法,將最主要的信息快速傳遞給受眾。當讀者點開這些專題時,不難發現,在專題的大蓋頭下,覆蓋的仍然是來自各個媒體、各個消息源的碎片式新聞,這樣的整合是粗線條的,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就需要不停地點擊閱讀,這不僅耗費時間,也會擾亂受眾對新聞事件的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