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晚報時事新聞報道如何更給力(3 / 3)

2010年9月,人們忽然發現,“給力”處處都看得到、聽得到。在很多人看來,“給力”走紅,到11月10日“登峰造極”。當天,一向嚴肅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標題就用了“給力”——《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短短8個字,一下子就成為焦點。第二天,全國各大媒體的時事新聞紛紛跟進,續寫“給力”標題。如:新能源公交“不給力”故障頻發 引乘客不滿(《生活新報》)、CPI創25月新高 食品給力74% (《沈陽晚報》)、7萬個億了!財政應“給力”民生(《燕趙都市報》)、為青年法官成長“給力”(《江蘇法製報》)等等。

“給力”和“囧”、“被”等網絡熱詞一樣,一開始不過是網民的自娛自樂。它們之所以能被主流媒體認可基於一個前提:網絡熱詞也是一種社會熱詞,大部分與社會熱點事件相關。許多網絡熱詞的背後,是一個新聞事件,或者一類社會現象,但它們卻往往是精煉為一個詞或者一句短語。比如“櫃族”是對“蝸居族”表現出的苦笑和無奈;“蒜你狠”有對物價上漲的調侃;還有“躲貓貓”、“樓脆脆”等,都包含有情緒和感情的表達,包含有對事對人豐富的態度。

標題就是新聞的眼睛,就是新聞的廣告。廣告做得好,無疑能更好地將新聞“推銷”出去吸引更多的受眾。熱詞是網絡上新湧現的時尚元素,被不斷應用到新聞標題中,讓讀者眼前一亮,進而增加新聞的閱讀率。這也正是新聞人經營意識提高、受眾本位理念增強的體現。晚報作為都市報,一直是以其親切可讀、活潑豐富等特點迅速崛起,被廣大讀者所喜愛,活用網絡熱詞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需要。

未來:擁抱新媒體時代晚報會更好

新媒體的出現,對於報紙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挑戰,新媒體會取代報紙嗎?作為地方類報紙的晚報,會在新媒體的衝擊下日漸式微嗎?

作為國內搜索引擎老大,百度領軍新媒體正快速發展。拋開宏觀上行業競爭,晚報時事新聞編輯在日常工作中,用的最多的恐怕就是百度,有問題“百度”一下,總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它代替時事新聞編輯做了龐大的資料歸納整理工作,為編輯處理時事新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百度總裁兼CEO李彥宏曾表示,網絡媒體作為飛速發展的新興媒體,不會取代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而是與其相輔相承,互為依撐。

來自美國的一項調查結果也很令人鼓舞。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搜集了53個媒體渠道(包括報紙、電視、廣播電台和網絡平台)的數據,調查發現,即使網絡的盛行削弱了報紙的銷量,但大多數地方新聞仍然來自報紙。雖然政治人物、政府機構和企業公布的消息通過多種渠道迅速重新組織一下語言張貼在網站上,但沒有更新報道。而報紙通常在新聞發生後會更新最新情況,或刊登更詳盡的報道。

恰如“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新媒體和報紙並非水火不容。新聞傳播的未來,不是群雄大戰的戰亂場麵,而是愈來愈清晰和具體的分工協作。晚報依靠其自身優勢,專心做新聞;新媒體發揮自身在傳播技術上的特點,專心做傳播。晚報時事新聞完全可以依托新媒體力量,做得更活、更好看。

(作者單位:合肥晚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