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屏世界
作者:王玉明
【摘要】“三貼近”是我黨在新的曆史時期對新聞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高校的廣播電視既是學校重要的教育資源,也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和輿論工具,要辦好校園電視,使其在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和諧校園建設方麵發揮作用,也必須堅持做到“三貼近”。實踐證明,落實“三貼近”原則是新形勢下辦好校園電視的前提和基礎。
【關鍵詞】高校 校園電視 三貼近
“三貼近”是我黨在新的曆史時期對新聞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高校的廣播電視既是學校重要的教育資源,也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和輿論工具,要辦好校園電視,使其在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和諧校園建設方麵發揮作用,也必須堅持做到“三貼近”。實踐證明,落實“三貼近”原則是新形勢下辦好校園電視的前提和基礎。
那麼,大學校園電視如何實現“三貼近”呢?
一、把握校園電視文化特點,突出校園電視傳播特色
綜合分析大學校園電視的傳播環境,表現出如下特點:
1、傳播主體多元化。除了部分高校外,我國大部分高校都是在電化教育機構基礎上拓展了電視宣傳業務,一般稱為電化教育中心,也有叫做電視電教中心、電視廣播教學中心、電教影視中心。這些機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以電視為手段,麵向在校的大學生進行德、智、體、美諸方麵的文化傳播與教育活動。從許多學校的情況來開,參與管理、運行和傳播活動的,除了電教機構內部的專業工作人員外,還有來自學校其他方麵的人員,如主管宣傳的黨政領導、宣傳部工作人員、團委、學生會以及部分教師與學生等。這些人員既各負其責,又相互配合,共同承擔著校園電視節目的組織、策劃、製作、播出,這就形成了校園電視文化傳播主體多元化的特征。
2、傳播內容集中化。電視的綜合性很強,電視文化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它融新聞節目、專題節目、教育節目、文藝節目及服務節目於一身,集信息性、知識性、娛樂性為一體,傳播的內容豐富多彩,視聽感受可以用“轟炸”二字來形容。但由於大學校園是一個特殊的環境,校園電視文化自然就是電視文化的一個特區,主要表現在傳播內容上一般控製較嚴,限製較多,收視時間、地點比較集中。為了服從於學校的整體工作和育人的要求,校園電視傳播內容主要集中在與“德、智、體、美”緊密關聯的一些方麵,播出的時間、地點大都集中在課餘的某一段時間、某一固定地點。這是校園電視的一大特點。
3、受眾層次穩定化。校園電視媒體的受眾主要是在校大學生,這天然地形成了校園電視受眾層次穩定化的特征。而且大學生的年齡階段、文化背景、文化心理、文化程度等都有較大的共性,向往真、善、美,講究高格調、高境界是廣大青年學生共同的追求。這使得校園電視的傳播具有了明確的指向,傳播的節目內容針對性更強,定位更準確,能真正實現大眾傳播的效果。
4、收視方式群體化。電視節目的收視方式是以個體為主的,往往是在家庭空間裏實現的,氣氛寬鬆,精神鬆馳,選擇性、隨意性都很大。但在大學校園,其收視環境與個體方式大不相同,學生們大多是在宿舍或教室等公共場所觀看的,收視行為是以有組織或無組織的群體方式進行的。既然是在公共場所,就要受到公共道德標準的約束,就要服從集體的利益,隨意的空間與選擇的天地在此受到局限。由於收視方式的群體化,校園電視節目在設計、製作和播出時就不得不考慮受者共同的接受能力、情緒和效果,使節目具有較高的共賞價值。
大學校園電視要做到“三貼近”,就必須根據以上特點,揚其所長,避其所短,以使電視傳播有的放矢。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行群眾辦電視
“三貼近”,其核心在於貼近群眾。貼近群眾,是貼近實際和貼近生活的根本立足點和最終歸宿點,是堅持新聞事業黨性原則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黨辦報,群眾辦報”優良傳統的集中體現。
“貼近群眾,要求我們高度重視群眾的主體地位。”①青年學生是學校裏電視觀眾的主體,因此,要充分發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辦電視。我們的做法是,每年選聘部分有特長的學生,經過短期培訓後作為校電視台的工作人員。另外,各係選拔個別學生作為電視台的特約通訊員,定期定量為校電視台提供稿件或新聞線索。學校電視管理委員會要協調好各係各部門的關係,支持學生參與這項工作,並為其工作創造條件,提供方便。每學期末由學校宣傳部或電視台負責召開一次通聯會,搞一次總結活動,對學生中工作業績突出的給予獎勵,並對學校新聞報道和通聯工作搞得好的部門予以表彰,以資鼓勵。讓學生參與辦電視,能充分發揮青年學生的優勢和特長,使節目辦得更有針對性,更貼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