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單一走向多元(1 / 3)

——從《七彩路》的發展看少兒電視節目主持人風格的變化

播音·主持

作者:李麗莉

【摘要】主持人是電視節目的靈魂,是節目的定位和風格的集中體現。主持人的風格是否鮮明直接影響到節目的成敗和傳播效果,少兒節目主持人因受眾群體的特殊性,對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又有著特殊的要求。梳理安徽電視台少兒節目20多年的發展可以看到少兒電視節目主持人主持風格也發生了很多變化,經曆了原生—模仿—提升—多元四個階段。

【關鍵詞】少兒節目 主持人 主持風格

少兒節目是電視節目中不可或缺的節目類型,隨著廣播電視的飛速發展,少兒節目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節目狀態、節目類型、節目主持風格都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豐富,這其中的變化和進步是觀眾朋友有目共睹的。主持人是電視節目的靈魂,是節目的定位和風格的集中體現。主持人的風格是否鮮明直接影響到節目的成敗和傳播效果,少兒節目主持人因受眾群體的特殊性,對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又有著特殊的要求。通過安徽電視台的少兒節目20多年的發展可以看到少兒電視節目主持人主持風格也發生了很多變化,經曆了原生—模仿—提升—多元四個階段。

一、安徽電視台《七彩路》欄目概況

安徽電視台有兩檔節目的曆史悠久,一檔是《安徽新聞聯播》、一檔是少兒欄目《七彩路》。《七彩路》是安徽省唯一一檔省級專門針對少年兒童的欄目,至今已經有了近20多年的曆史。多年來,欄目不斷改版、不斷創新,開創了安徽台和全國少兒節目的知名品牌,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七彩路》這三個字已在安徽的少年朋友們心中紮下了根,成為同學們喜愛的“好朋友”。

二、初級階段:原生狀態

《七彩路》開播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之初欄目名稱為《少兒天地》,節目不定期播出,節目以少兒專題為主,介紹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件、有特長的孩子以及優秀教師等。這個時期,主持人都以播為主,他們的職責主要在於完整、準確地將既定的內容播出,把編導的意圖傳達給觀眾。主持人很少直接與孩子麵對麵,而是我播你聽,播講方式有點類似於新聞播音員,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持人。這種局麵與我國當時的電視形式有關。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電視節目剛剛起步,熒屏比較單調,當時的節目主持人也不知“張揚個性”,連服裝都不是很講究,就更不用說形成自己的個性化風格了。那時候幾乎所有的主持人追求的都隻是“得體”兩字,似乎在受眾麵前說的每一句話都得有一個規範,風格比較單一、刻板,所以說這個時期的少兒節目主持人還處在一種質樸的原生狀態,是改變了人稱和語調出場的播音員。

三、第二階段:模仿

上世紀90年代初,少兒節目進行了第一次改版,節目由不定期播出改為每周一期,在周日晚間9點播出,欄目名稱改為《七彩路》,希望陪孩子們度過一個快樂七彩的童年,節目內容也做了一些調整,保留了原有的專題和新聞部分,加入了巧巧手版塊,由主持人教孩子們製作手工。主持人在這個階段從演播廳單一的播報加入了和孩子的交流,但是給觀眾的感覺頗像幼兒園的老師。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七彩路》進行了第二次改版,由原來的每周一期調整為每周兩期,在周六周日的晚間6點播出。由於增加了節目的播出量,讓節目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節目內容大大增加,除了以前的少兒新聞、專題,又加入了許多新的版塊。

這個時期,電視熒屏中少兒節目並不多,當時大家都在探索一種最適合孩子的主持方式。隨著中央台《七巧板》鞠萍姐姐的被認可,她的主持方式也成了當時所有少兒節目主持人學習的標版,鞠萍姐姐成為全中國少年兒童的偶像,也成了所有少兒節目主持人模仿的對象。各台的少兒節目主持人多以女性為主,甚至是畢業於幼師學校。《七彩路》也不例外,有了來自合肥幼兒師範的婷姐姐,燕姐姐。但是由於主持人都是兼職的,僅僅在出口播圖像時才到欄目組來,不能夠深入到節目中去,主持人大多還是以單純的串場為主,很少表達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引導分析的東西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這個階段,雖然主持人比以往更可親了,但是還處於初級模仿階段,千人一麵始終是沒有個性的。

四、第三階段:提升

1998年《七彩路》第三次改版,由原來的每周兩期調整為每天一期,每天下午5點45分在安徽衛視播出,每期30分鍾,周一到周六25分鍾的動畫片再加5分鍾的自製內容,周日播放七省市聯合製作的遊戲競技節目《預備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