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方報紙做好經濟新聞報道芻議(1 / 3)

采編劄記

作者:朱成林

【摘要】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經濟信息的需求,使經濟新聞在新聞報道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報道什麼內容,如何報道才能抓住讀者眼球,吸引讀者注意力,是眾多地方報紙在經濟新聞報道上麵臨的共同問題。本文僅針對報道的題材和表現手法,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地方報紙 經濟新聞 經濟報道

從目前來看,地方報的經濟新聞報道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解釋性報道。對如燃油稅、貸款利率、廉租房、彙率變動等對百姓生活具有較大影響的政策的及時報道與解讀。二是調查性報道。以追蹤、研究、探討事實為主,兼及評論。三是評述型深度報道。主要是增加訪談與評論的分量。

綜觀地方報的經濟報道,大多是靜態的工作總結和成就彙報,尤其是地方黨報做的經濟報道,還是習慣於以成果、經驗、數字來說明問題,隻重術語的堆積,不懂通俗化的闡釋;隻報數字,不重數字背後的涵義;見物不見人,缺乏親和力。當然這裏麵也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不少地方報都沒有專業的經濟記者和專門的經濟新聞版,且地方報大多地處三四線城市,專業的經濟研究人員不多,記者可以采訪到的專業人士有限,更談不上高水平經濟學者,這無疑製約了報道的高度和準確性。

地方報經濟新聞報道該如何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增強可讀性?筆者認為,要從解決群眾看不懂、看了沒用和不愛看這三個問題入手,加強報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報道內容本地化

一般來說,老百姓對經濟新聞是否感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報道的內容是否與他們有關。在目前報紙內容嚴重同質化的狀況下,地方報離基層最近,離普通人民群眾最近,具有“三貼近”的天然優勢,可以通過本土經濟新聞來體現自己的特色。

在經濟新聞的選題上,要盡量選擇受眾麵廣,與讀者生活緊密相連,容易引起讀者共鳴的題材。2010年2月,為配合市委、市政府學習溫州經驗、促進汕頭發展的活動,《銅陵日報》及時推出了《創業的故事》係列報道,重點介紹創業者開拓市場的經驗與做法,給那些有創業熱情的讀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幫助。譬如《創業路坎坷成功靠自強》一稿,介紹的是銅陵人魏強在和妻子雙雙下崗後,沒有消沉,先是做廢品收購生意,後又辦起了蓮花茶廠,他誠信經營,童叟無欺,最後終於發家致富的故事。不少讀者(尤其是下崗職工)讀了都說,魏強的創業經曆讀來親切、真實,很受啟發。

做好全國性經濟事件的“落地”文章。每年,都會有一批影響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經濟事件發生,也會引起本地百姓的強烈關注,對這類重大經濟事件,本地媒體必須給予及時、高度的重視和跟蹤,對其給本地產生的輻射及帶來的影響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2007年7月1日,國家實行服裝業出口退稅新政策,《銅都晨刊》7月10日就刊發了《銅陵服裝業走到十字路口》的經濟報道,對新政策給當地近100家服裝出口企業所帶來的影響,以及銅陵服裝業的生存狀態和出路進行了調查和思考,為本地讀者和服裝企業提供了及時、詳盡的信息。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如有關“限塑令”、汽油調價、利率調整、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金融危機、兩岸“三通”等,《銅陵日報》都成功地進行了“落地”報道。

我們在報道本地的經濟活動時,還要有全局觀念,要善於把地方經濟發展放到全省、全國範圍來看待。《銅陵日報》2009年12月26日刊發了《企業勇擔社會責任 財政予以支持獎勵》一稿,報道了銅陵市銅峰電子集團公司等42家困難企業因努力克服金融危機影響,向市委、市政府兌現了“不裁員、不減薪”承諾,或新增一批人員就業,獲得了市財政500萬元獎勵。這在當時各地掀起裁員降薪潮中起到了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在這之後,有不少地方也紛紛響應這種做法,許多企業在難關麵前選擇與員工同舟共濟。新華社為此以《銅陵市困難企業不裁員獲財政獎勵》發了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