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依托新聞策劃提升晚報影響力(2 / 3)

縱觀“高溫”策劃,雖然不像“跨越”策劃那樣,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題材,但憑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理念,運用平民化的視角,把鏡頭對準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從而使得該次策劃,受到了讀者的歡迎。

從這一點來看,策劃讓《潁州晚報》越來越關注民生,讓報紙更加貼近百姓,融入了群眾的生活,增強了報紙的可讀性。

策劃讓新聞有深度

除了貼近百姓生活,新聞策劃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對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分析、構思,經過反複醞釀、調整,從多個報道方案中優選出最佳報道方案來加以實施,從而讓新聞更加有深度和看點。

比如8月2日刊登的《寶貝,你的家到底在哪裏》的稿件。當時記者偶然獲得一個線索,東莞市救助站幾個月前接納了一個走失多年的孩子,工作人員從孩子的言語中得知可能是阜陽太和人。

為了幫助孩子找到家人,晚報策劃室對此進行了一個策劃,在太和縣發起一次尋親活動,尋親的主體不再是報社,而是當地的義工組織,而記者僅僅作為一個觀察者,如實記錄尋親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雖然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孩子沒能在太和找到親人,但是該篇報道仍產生了較大影響,體現了晚報關注民生關注民情的新聞報道思路。

8月3日,熱線版刊登了一篇《一池塘魚一夜死光》的報道。作為一個突發新聞,策劃室並沒有因為常規報道已做,就放棄了對該新聞的挖掘。經過一番討論,策劃室認為該新聞仍有可挖掘之處,比如魚塘投毒事件的最終結果、有關部門的態度以及魚塘主人的出路等,都可以做一篇後續報道。

為此,記者又進行了一次跟蹤采訪,8月14日,在熱線版刊登了《相信不出一兩年就能翻身》的報道,加深了該突發新聞的深度,也增加了讀者閱讀的興趣。

同時,隨著策劃越來越多的向普通新聞延伸,潁州晚報有深度的調查性報道開始大幅度增多。8月9日刊登的《揭開電瓶下麵的黑色利益鏈》報道,通過記者的暗訪,對電動車電瓶從盜到賣,再到流回市場,進行了一次全麵追蹤,使一條清晰的黑色利益鏈條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麵前。

類似的新聞策劃還有很多,比如8月11日刊登的《潁上路的遺憾,清河路能避免嗎?》、8月13日刊發的《本報記者暗訪“騙取公積金”》、8月20日刊登的《將這個醫托團夥來個一鍋端》、8月21日刊發的《阜陽零售業麵臨變局》、8月24日刊登的《辦證無須找黃牛》以及8月31日刊發的《賣藥不掙錢,基層醫療機構怎麼辦?》等報道。

新聞決定影響力,作為晚報貫徹的一種辦報理念,在新聞策劃上再次得到充分體現。新聞有深度,自然也增強了報紙的厚度。

策劃帶來影響力

人們常說:“新聞是易碎品。”畢竟新聞賴以生存的客觀事實是千變萬化、稍縱即逝的,不允許保存或複製,但新聞策劃則不然。新聞策劃能夠開拓和有效地利用新聞資源,不僅可以敏銳地看到眼前發生的事實,而且可以回顧過去發生的曆史,還可以科學地預測未來,找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發展趨勢。這就是新聞策劃的價值,也是帶給媒體影響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