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零售企業上市應關注的問題(1 / 2)

經營方略

作者:宋智勇

零售企業上市應關注的問題很多,本文簡要介紹了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對接的發展曆程和“兩個市場”對接的幾種形式,重點闡述了零售企業上市時應著重設計自身具有吸引力的主業成長故事、樹立資本市場認可的企業形象以及如何選擇適合的法律和財務會計顧問等問題,以期拋磚引玉,為零售企業上市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兩個市場”對接的發展曆程

1995年前後,一批國有百貨公司在A股上市,揭開了我國零售業市場與資本市場對接的序幕。2000年後,隨著連鎖經營模式的快速發展,零售企業規模迅速擴大,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隨之日趨活躍,如蘇寧電器2004年選擇在內地上市,聯華、物美於2003年赴香港上市,海王星辰引入私募基金等,特別是銀泰百貨於2007年3月20日登陸香港主板市場,募集港元高達23.4億元。近兩年,國內零售企業紛紛加快擴張步伐,出現上市潮。尤其是2009年國內創業板推出後,連鎖企業蜂擁而至,國內共有19家零售連鎖企業在海內外證券市場IPO上市,上市公司數量是2008年的2.7倍。

“兩個市場”日益密切對接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行業的繁榮引起了資本市場的關注和青睞。2000年以來,連鎖業的銷售額和店鋪數量的平均增幅均超過30%,1999年連鎖百強的銷售規模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到2009年已占11%,連鎖經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二是商業零售企業迫切需要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搶占市場,做大做強,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像安徽商之都,以及山東家家悅、山西美特好、大洋百貨等商品零售企業都在資本市場上躍躍欲試,積極籌劃上市工作。

二、“兩個市場”對接的形式

一般來說,企業上市方式可劃分為直接上市、間接上市和其他形式。直接上市是指企業以自己的名義向投資人發行股票進行融資,並且該股票在公開的證券交易所流通轉讓,其主要方式是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即Initial Public Offering,簡稱IPO。間接上市是指企業借助其他企業身份過渡上市,其主要方式包括買殼上市、借殼上市和造殼上市。其他方式主要指以發行存托憑證形式進行上市融資。

對於零售企業而言,比較常見的上市方式有兩種:IPO和買殼上市。這裏我們不妨將二者進行比較:IPO作為企業上市的主流方式,幾乎集中了股權融資的所有優勢,包括能夠籌集足夠的資金、融資成本相對較低等。而買殼上市則是企業間接上市的主要形式,指非上市公司通過購買一家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權來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後注入自己有關業務及資產,實現間接上市的目的。

筆者認為,企業上市選擇IPO方式還是買殼上市方式,不在於上市方式本身,而在於企業本身。如果企業理念、技術在同行業內領先,產品和服務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擁有著良好的財務狀態,則不需要考慮買殼,而可以直接申請IPO上市;如果企業有財力,但整個行業受國家行業控製,即無法直接通過IPO上市,那可以通過買殼的方式實現上市。

三、零售企業上市應關注的問題

(一)設計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主業成長故事

從資本市場的關注點來看,一個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的經營模式尤為重要。零售企業在設計成長故事時,除要考慮公司的背景和過往業績以外,還應充分關注商業模式問題,這是吸引資本市場關注和認可的關鍵性條件之一,也是企業上市最大的亮點之一。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今天企業間的競爭已經不是產品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零售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大致可以劃分為兩種:

1、外延式創新。即傳統零售企業向商業領域以外的地產領域進行延伸。有人稱,21世紀的前10年是住宅投資的黃金十年,第二個10年則是投資商業地產的黃金十年。我們認為,“商業+地產”模式,將是未來商業領域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商之都已經進軍這一領域。

2、內涵式創新。一是細分市場,精準定位。(1)近年來,以廣州友誼男士館、1836女子百貨等為代表的一種經營麵積隻有1000~5000平方米的“小型主題百貨”在一線市場興起。這種小百貨與“大而全”的傳統百貨相比,最大不同是顧客定位於特定人群。(2)專業賣場與傳統百貨。就像當年家電從百貨分離出來,做出國美、蘇寧一樣,把鞋從百貨拔離出來也可以做大做強。(3)高端消費與傳統消費。借助亞運契機,今年許多超市巨頭開始在廣州搶灘高端超市,這代表了一種趨勢。(4)快時尚與慢時尚。所謂“快時尚”,有四點核心價值,即快、流行、低價和限量,他們不是潮流的創造者,而是追隨者。